第二百四十七章 且觀其才(第1/2頁)
章節報錯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小高王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作為現代人,這個時代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娛樂資料匱乏,若是連女色都勾不起自己的興趣,那簡直就沒有一點人模樣,屬實是超凡脫俗了。
但高澄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誤解,才讓崔家請託散騎常侍、監起居注的盧元明為他們傳話,願意將崔娘進獻,換取自己無罪開釋崔甗夫婦。
自崔甗入獄以後,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流出,眾人也都知道了整件事情的起因是來自崔暹的打擊報復。
盧元明之所以趟這渾水,歸根結底,只因就是他與崔甗一同對趙郡李氏、博陵崔氏開嘲,想借做媒的機會向高澄示好而已。
高澄面色不豫,也讓盧元明忐忑不安。
“你回去告訴崔家人,我高子惠相貌、權勢,皆為一時之冠,若有所好,自會登門求娶,何須脅迫婚嫁,做這等卑劣行徑。”
哪怕是元靜儀,小高王都從未脅迫過崔括,他好色歸好色,但也有自己的驕傲與底線。
盧元明趕忙告罪而退,媒人沒當成,反沾染了一身騷。
崔家眾人得知高澄態度,馮氏已然絕望,崔娘卻心情複雜,正如高澄所言,無論相貌、權勢他都是上上之選,如今一番話更使她覺得對方行事堂堂正正,當是能夠託付終身的良人。
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轉機很快到來。
救下崔甗性命的並不是崔孃的姿色,而是高澄聽說崔贍正走訪各地,體察民間疾苦,希望能在京試獻上強國富民之策。(見245章)
崔暹與崔甗並非一己私仇,而是崔甗辱及博陵崔氏,小高王因而將博陵三崔盡數喚來。
高澄把崔贍遊歷之事告知,直言道:
“今有宇文泰逞兇於關西,又有蕭衍偏安江左,關東雖強,畢竟大業未成,餘以為當不拘一格降人才。
“崔贍有報國之志,不應因其父而斷其道路,吾意,將崔甗收監,不急於定罪,且看來年京試。
“若崔贍真為國士,且勒令崔甗致仕,不以罪加之,若崔贍志大才疏,即依律處置,諸君以為如何?”
北魏自馮太后為官員發放俸祿後,孝文帝對貪腐者做出‘贓滿一匹者死’的懲罰規定,也就是貪汙了一匹布的價值,就要被處以死罪,如今一匹布市價僅為三百錢。
這一措施嚴厲歸嚴厲,但根本就沒有可行性。
真要嚴格落實‘贓滿一匹者死’的規定,除了杜弼、張曜等少數廉潔之士,有一個算一個,滿朝文武必定要死上十之八九。
這項規定自孝文帝頒發以來,基本流於表面,也導致無法真正對貪腐之人依律進行懲處。
高澄與宇文泰革新律法,對這一制度進行更改,都將死罪數額定在三十匹布,三十匹以下,按照受賄金額多寡,在革職之外,依次有鞭、杖、徒、流,四刑不等。
其實哪怕高澄、宇文泰將贓滿死罪的數額提高到三十匹,對於大多數貪腐官員來說,一旦被查實,依舊是一個死罪。
畢竟三十匹布的數額並不多,魏明帝時,清河郡有五百人西戍,欲回鄉途經趙郡,因盜匪橫生,道路斷絕,於是湊了一千匹布向李元忠求助。
而崔甗的贓款自然並不止三十匹,高澄的意思很清楚,崔甗是生是死,全看其子崔贍是否真有利國利民之策。
如果崔贍爭氣,高澄可以只勒令崔甗去職,歸鄉養老,而崔贍也不會因為身為犯官之子,三代不能為官的規定,而報國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