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西魏八柱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太昌七年(538年),六月十七,洛陽明光殿。
元善見百無聊賴的坐在天子寶座上,今天的朝議是高隆之的獨角戲,就連進獻新律的封述也只能旁觀他的表演。
高隆之對新律大吹大擂的同時,更是三句不離高澄,不厭其煩地向眾人強調大將軍高澄在修律過程中起到地指導性作用。
“陛下,既然新律著於太昌年間,臣請遵循舊例,以《太昌律》為名。”
正當所有人以為這場朝議將平淡無奇收場的時候,高隆之一句話猶如平地驚雷,滿殿朝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連元善見也是神色詫異。
也怪不得大夥驚訝,有大將軍五銖錢的先例在,眾人都預設新律又要被稱作《大將軍律》。
畢竟高澄攬功時的吃相,也確實難看。
當然,不管叫什麼名字,都不會改變新律推行全國的結果。
太昌三年(534年),高澄免去封述御史之職,命其鑽研律法。
太昌六年(537年),三月十六,封述苦讀三年後,經過高澄考校,受命主持編纂新律。
太昌七年(538年),六月,封述獻新律12篇共計949條。
這部《太昌律》,高澄醞釀了足足四年,然而宇文泰拜讀後對這部律法大為讚許,只花了幾天時間,由文法吏按照他的心意,稍作修改,便也成了西魏律令。
西魏天子元寶炬年號大統,因而稱為《大統律》。
訊息傳回關東,高澄憤惱之餘,也無可奈何。
科學技術可以保密,但律法你若是藏著掩著,那不成了不教而誅了麼,既然是要廣為人知,又如何能夠遮蔽宇文泰的耳目。
一個有才能、有見識,卻又能夠放下身段,學習他人長處的對手,著實難纏。
若非兩方實力差距過大,只怕高澄真要與宇文泰相愛相殺一輩子,最後靠著年輕,熬死對方。
不過宇文泰也不只有抄襲的本事,去年沙苑大勝,為了酬功,西魏天子元寶炬授予宇文泰都督中外諸軍事一職。
受迫於東魏帶來的巨大壓力,宇文泰隨即針對軍隊統轄系統進行改革。
他擴充脫產戰兵8000人,將合計48000人的西魏戰兵劃為六軍,每一軍8000人,由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六人分別統率。
同時宇文泰在形式上採取鮮卑舊日的八部制,立八柱國,除自己與六軍統帥以外,再加一個並無實權,只是掛名的廣陵王元欣。
六軍統帥之下,各有兩名大將軍,分別領兵4000人,大將軍麾下又有兩名開府,分別領兵2000人,開府又有兩名儀同,各領兵1000人。
六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四十八儀同這一統轄系統脈絡清晰,相較於同時期的東魏、南梁,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身處洛陽的高澄對此視若無睹,一來,東魏戰兵主力遠在晉陽,不歸他的管轄。
其次,適合西魏的軍事制度不一定適合東魏。
無論高歡、高澄都不可能在效仿西魏,在士兵和軍官的關係上,保持鮮卑舊日的氏族關係,將二十萬幷州胡分派給諸將。
說到底,西魏四萬八千人的主力部隊本就並非宇文泰一人所有,他的上位也只是賀拔嶽意外身死,受眾人推舉,相當於是一個創業團體推選出來的領頭人。
否則也不至於等到沙苑大勝,宇文泰才收穫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西魏名正言順的最高軍事統帥。
高澄關注的並不是西魏的統轄系統,而是宇文泰擴軍8000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