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封子繪抱有相同看法的不止他一人,張纂就是其中之一。

晉陽有三座重要府衙,相國府(大丞相府)、行臺、中外府。

分別對應高歡,相國(大丞相)、大行臺、都督中外諸軍事三重身份。

中外府從事中郎張纂正是晉陽三府幕僚之一。

張纂,字徽纂,北魏舊都代郡平城人(山西大同),最早歸屬爾朱榮麾下,爾朱兆受命都督一職統軍,張纂擔任其都督長史輔佐。

爾朱兆與高歡親密期,張纂數度出使,因而與高歡結識。

前文提過,爾朱兆退回秀容以後,麾下幕僚除張亮以外,盡皆與高氏在私底下有過聯絡。

樹倒猢猻散,高歡對這群猢猻殊為不喜,幾乎都被閒置。

作為爾朱兆麾下核心幕僚的張纂卻不在此列。

原因倒也簡單,韓陵之戰前他就投了高歡。

廣阿之戰後,爾朱兆退兵,留張纂協助相州刺史劉誕守鄴城。

高歡趁爾朱氏勢力暫時退出河北,圍鄴城數月,掘地道以陷城牆,張纂就此投入高氏陣營,擔任丞相府參軍事。

高歡這一時期的丞相一職,由在信都所立的元朗冊封。

張纂擅於逢迎,長於機變,這樣的性格也讓他很快被高歡及親近所接納,高歡入洛陽後,張纂補任行臺郎中。

高歡征討劉蠡升之際,以高琛守晉陽,留張纂為行臺右丞輔佐高琛。

高琛雖因穢亂而死,但張纂卻因功升任大丞相府功曹參軍,畢竟輔佐留守,也管不到他褲襠裡的那點事,功是功,過是過,高歡這一點分得很清楚。

之後隨著行政權力逐漸由晉陽轉向洛陽,張纂也由相國府(大丞相府)調任中外府,擔任從事中郎一職。

因高澄麾下幕府有崔暹、崔昂、崔季舒三崔齊列,高歡幕府也有了張亮、張纂兩名昔日爾朱兆的核心幕僚並稱二張。

雖然爾朱兆敗亡,但不能歸罪於二張無能,作為表親的慕容紹宗苦口婆心,難道就勸動了那位大聰明?

但在時人眼中,三崔二張這五名信都建義後投身高氏,收穫重用的幕僚,所獲恩寵卻不如一陳。

所謂陳,指的就是陳元康。

高歡不惜從高澄幕府強徵陳元康,而高澄每往晉陽,都要夜宿元康府中,高家父子這般信愛,眾幕僚中,獨此一份。

與張纂並列的張亮自南下洛陽後,深受重用,任職司馬,掌管聽望司,如今行南荊州事,只等病入膏亡的源子恭嚥氣,便能扶正,官居一州刺史。

這讓張纂怎麼不羨慕。

昨日得快馬傳信,世子高澄將於今日入晉陽,高歡只安排了一眾文武相迎,自己卻在渤海王府坐等。

這讓張纂品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意味。

縱然高澄在晉陽歸權之舉,讓高歡盡去疑心,並以河北相托,但特意召集晉陽文武相迎,讓高澄與眾人結識,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無非兩種,其一是為試探,一如過往所為,但有了歸權之事,這般行徑除了使父子疏遠,並無半分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