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波過去,元善見穩坐皇位,唯一的變化只是高澄決心不再進那扇宮門。

雖然高澄讓元善見學醫,已經算是明示不會傷及他的性命。

但是架不住元善見也有他的不安全感。

自司馬懿之後,面對權柄,哪還有人還把誓言當真,高歡與爾朱兆數次盟誓,如今爾朱兆不正埋在窮山之上麼。

更何況高澄連誓言都沒有說一句。

面臨死亡威脅的天子,能夠做出什麼事情,爾朱榮最有發言權。

年歲漸長的元善見狠心為高皇后送上一碗落子湯,終於讓高澄深刻明白了對方的不安與恐懼。

否則當日也不會領兵進宮,護衛左右。

太昌七年(538年)正月底。

高澄安排了洛陽留守事宜,立即啟程北上,前往晉陽。

探望高歡、婁昭君,甚至看一眼自己兩個兒子高孝璋、高孝瑜都只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要與高歡共同商議今年關東施政的大體方針,以及晉陽方面是否有徵戰計劃。

晉陽大軍透過一年的休整,早已從西征大敗的陰影中走出。

同時,折損了三萬的幷州胡,經過補充,也恢復了二十萬人的規模。

這是高氏的根基,高歡不可能放任它因戰事減員而不顧。

書信交流再頻繁,到底比不得父子倆面對面交流,談上一場。

這一次去晉陽,高澄將一眾兄弟都帶在了身邊。

高孝璋、高孝瑜被送往晉陽後,時常憂愁哀嘆的爾朱英娥與宋娘,讓高澄更能體會到庶弟生母們對獨子的思念。

高澄自己倒是沒心沒肺,有了女兒後,他還真沒怎麼掛念過倆兒子。

爾朱英娥與宋娘隨行自是應該,高澄也有心讓高歡見見兩個孫女,既然元明月與小爾朱也要跟著,高澄乾脆就讓全府女眷隨行。

晉陽的渤海王府可有渤海王宮之稱,規模可比洛陽大多了,不愁缺了院落。

依舊是高季式領一千親衛護送。

王士良領禁軍留守,政務交由高隆之、孫騰等人,大將軍府主薄張師齊隨行,長史溫子昇處理內務,張亮則被高澄早早派往了南荊州。

南荊州刺史源子恭沉痾難返,派去的醫官回報說剩不了多少光景。

隨之而來的還有源子恭的辭章,希望能夠回朝。

高澄沒有應允,但也不可能真讓一個將死之人,依舊為大魏貢獻最後一絲火苗。

他保留源子恭南荊州刺史的同時,也讓人將他送回洛陽與家人團聚。

同時因大將軍府司馬張亮組建鹽兵有功,派他前往安昌城行南荊州州事,也算是為以後鎮守南荊州做鋪墊。

張亮勤奮幹練,忠信可靠,要說缺點,貪財確實不假,但也拎得清輕重。

歷史上,能被原主委以都督二豫、揚、潁等八州軍事之權。

在軍事上,並非一無所知,否則高澄也不會派他募兵。

如今將張亮放往梁魏邊境鍛鍊,正是時候。

與荊州刺史侯景、東荊州刺史侯淵、豫州刺史堯雄、廣州刺史高敖曹幾人合力,看住陳慶之,守衛梁魏西線不成問題。

需要高澄解決的不只是南荊州刺史,他也早就選好了光州刺史的候補。

光州地處青州以東,位於山東半島上,原刺史也是上了六十歲,身子眼睜著垮了下來。

那刺史的名字很有意思,卻在高澄這兒討不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