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各方訊息(第1/3頁)
章節報錯
太昌七年(538年元旦,新年新氣象。
十八歲的高澄休沐在家,也沒忘記批閱累積起來的奏疏。
專權有專權的好處,威福皆出於己意,例如巡視河北時,寬慰被元善見訓斥的高澄,並遊說范陽盧氏的盧詢祖,就被高澄調出幕府,拔升禮部侍郎。
高澄去年在確認三省六部製作為中央官制的同時,也捎帶加以改革,確立了六部侍郎為六部次官的地位,與尚書同為各部堂官。
高澄升任盧詢祖,酬功自是其一,更主要的還是安撫范陽盧氏。
因盧氏遠在幽州,對於它的控制在四姓五族之中最為薄弱。
這也是無奈之舉,高氏起家在河北南部,隨後又確立晉陽與洛陽的軍政二元制,嚴控相州、冀州、定州,等於看死了定州的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殷州的趙郡李氏與冀州的渤海高氏、封氏。
對於范陽盧氏,終究是鞭長莫及,也正因如此,高澄每次對於士族利益的觸犯,范陽盧氏總是最晚表態。
另一方面,被放在吏部打磨了大半年的好兄弟司馬消難,高澄暫時升任為司勳司郎中,調出了文選司。
今年將會舉行第一次科考,高澄不放心把文選司郎中交給十八歲的司馬消難,但也不能一直任由他在文選司做個小吏。
於是就有了這般安排,先去司勳司混混履歷,等科舉走向正軌,再往文選司任職。
說到底,在於作為前晉宗室的司馬消難既不屬於河北士族,也不是鮮卑人。
這樣的人物有很多,如趙彥深、杜弼等,但他們將來另有重用。
專權的壞處,也如今日的高澄,好好一個元旦,還不能休息。
又把一封奏請更改年號的奏疏回絕。
少有年號能像太昌一般走到第七年,眾大臣在年底紛紛上疏,希望能換個年號,去一去西征大敗的晦氣。
卻都不能打動高澄。
批閱奏疏之餘,高澄也在積極籌備第一場科舉考試,縣試。
縣試將在三月開考,按照刑名科、算術科、農事科、工事科、經典科分別報名。
州試將在八月深秋開考,相隔這麼長時間,也是讓透過縣試的考生能有足夠的時間,或在縣學就讀,或於家中備考。
州試未過可繼續留在縣學進學,透過州試之人收穫舉人身份,無心京試之人可憑此為吏,有心為官之人,可在州學就讀,來年三月再往洛陽考取進士。
如今還只是元旦,高澄就已經打算等收假後,著手於各地張榜,公告考試流程與時間。
“夫君且吃些飯食吧,氣候冷,不能放久了。”
今日送午飯的李昌儀。
這個時代,除了農忙時候需要力氣,殷實人家或許會加一頓,一般來說都是一日兩餐。
但高澄一天三頓,頓頓不落,對腸胃溫柔到了極點。
高澄聞聲住筆,目光從奏疏轉移到了李昌儀的臉上,進門也有半年的李昌儀早沒了初見時的女兒家模樣。
無論是妝容,或是氣質,越來越像婦人看齊。
正當高澄想把婢女屏退,在大白天干點事情的時候,主管聽望司的張亮匆匆忙忙跑了過來。
“你先回屋裡歇息,我晚上自會過去。”
高澄將嘟嘴不滿的李昌儀勸走。
她的不滿完全是衝著張亮去的,一般輪到誰的院裡歇息,就由誰來送膳,李昌儀特意梳妝打扮,就是不想等到晚上再見面。
那曾想高澄都已經意動了,還是被這張亮敗壞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