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南北之敵(第1/4頁)
章節報錯
高澄被高歡推出來當惡人,但他的手中還握著崔暹這面擋箭牌。
任他漫天箭雨,統統射向崔暹便是,小高王自是巋然不動。
瞭解了高澄的心意,崔季舒離開渤海王府的時候,整個人都是飄的。
老侄子崔暹躍居考功曹郎中的那點不滿,也早就煙消雲散。
世子的一番話,言猶在耳:宰輔不黨,卻不能沒有人望。
得罪人的事當然不能讓他崔季舒去做。
而崔暹最先得罪的不是高黨勳貴,而是考功曹吏員。
考功曹設立之初的目的是考核政績,以作升貶。
但隨著停年格的推行,哪還需要這麼麻煩,徑直將官員名錄翻開,按照資歷升遷便是。
也是這個原因,原本吏部六曹中最緊要的考功曹,反而最是清閒,又因為職權關係,油水也夠。
這麼多年養尊處優,早就是人浮於事的狀態。
而崔暹任職考功曹郎中,第一項命令便是讓吏員們整理官吏過往政績,習慣了舒適圈的眾人頓時遭了難,背後對他也多有議論。
若光只是議論便也罷了,高澄就從來不懼人言,但偏偏還有人消極怠工磨蹭事。
見微知著,高澄對於因停年格頒行多年來,元魏官場所形成的懶政風氣,深感憂慮。
當即授意崔暹在考功曹中狠抓典型,不用擔心缺了人手。
高澄往鄴城一行,河北大小豪族塞給他的青年才俊數不勝數,身邊並不缺能用之人。
崔暹得到高澄吩咐,大力整頓考功曹風氣,抓出幾人將其開革,又有高澄派來的河北士人填補空缺,一番殺雞儆猴後,眾吏也明白了自己的處境。
在隨意可被替換的危險下,考功曹上下一改往日憊懶作風,個個滿懷高度的熱情,為大魏燃燒自己的光芒。
透過對官員政績整理,既有了往後官員升降依據,又嚴肅了考功曹內部作風。
高澄很滿意崔暹的作為,但這注定只是前菜,真正的考驗還在正式推出新的官吏升遷標準。
就在高澄為指定新的升遷標準而整日與幕僚商議的時候,來自晉陽的指示讓他暫時放下了吏部,轉而過問起外交。
高歡授意由高澄組建使團,出使蕭梁、柔然,分別與他們議和。
先後剷除阻隔在山西與關東之間的紇豆陵伊利、以及劉蠡升勢力,保障了糧道安全,高歡也開始著手他統一北地的程序。
一個魏國,怎麼能有兩個朝廷。
大魏忠良賀六渾絕不允許有野心家妄圖分裂自己的祖國。
而在此之前,自然要解決梁人與柔然的後顧之憂。
其實在高澄看來,派遣使團結盟議和,並沒有多少用處。
柔然無信,尋利而來,得利而去。
而對於南梁來說,蕭衍太老了,暮氣沉沉的他痴迷佛教,早就沒了早年的銳意進取的心氣。
無論北方打成什麼樣,對他來說派去小股部隊摸獎,復刻陳慶之奇蹟當然最好不過,縱使失敗,也無傷筋骨。
用曹操的話來形容就是冢中枯骨。
更何況自從目睹高歡崛起的經過,至少高澄是不在相信盟約這種事情。
就算東魏與南梁成功議和,一旦高歡勢如破竹,蕭衍有心阻止高氏一統北方,也能夠輕易毀約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