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戰馬(第1/2頁)
章節報錯
擔心歸途受到宇文泰襲擊,高澄暫駐弘農,等待斛律光、慕容紹宗、高季式領步卒接應。
期間派遣騎卒外出收攏潰兵之餘,又多次派出信使,交代斛律光等人小心提防。
五月十七,在收攏了三四千潰兵後,高澄在弘農與斛律光等人會師。
有他們的護衛這才放心啟程,與竇泰一同回師洛陽。
對於這場發生在潼關附近的伏擊戰,東西兩魏各有表述。
西魏大肆渲染宇文泰六千輕騎大破高澄竇泰五萬聯軍,俘斬一萬六千餘人,彷佛整場戰鬥與掩殺竇泰攻城部隊的潼關步卒並沒有多少關係。
什麼!誇大戰果?竇泰是不是帶兩萬部眾南下?高澄麾下是不是有三萬四千人的京畿軍團?那可不就是五萬聯軍麼。
而高歡在知曉具體戰況後,在他的授意下,東魏著重表現高澄料敵於先,預料到竇泰有難,率五千輕騎兩天奔襲四百八十里,以五千疲憊之師大破宇文泰上萬騎兵,將宇文泰趕回潼關,至於具體戰損比,反倒忽略不提。
從兩家各自對潼關之戰的表述來看,似乎這一戰並沒有失敗者,堪稱雙贏,但內裡虛實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這場潼關之戰,宇文泰毫無疑問才是真正的勝利者,一場大勝向關西之人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打破高氏幷州胡不敗的戰績,在可朱渾元東歸的背景下,有效安撫了人心。
但他贏了卻很難受,若自己沒有被高澄唬住,反而率軍往山後一探究竟,說不定高歡好兒子的性命都要交代在自己手上。
可誰又能想到,高澄用四千騎兵做出包圍六千騎兵的態勢,居然只是虛張聲勢,根本就不是要把他拖住,配合山後殺來的大軍將他殲滅。
而站在高歡角度來看,竇泰安然無恙,高澄力挽狂瀾,擁有一位優秀的繼承人,提振人心的作用甚至比宇文泰打一場勝仗還要大。
而損失的一萬多人,對於家大業大的高歡來說,他真的可以接受。
在洛陽稍作休息後,高澄與竇泰一起北上晉陽。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今高澄麾下幾乎沒了成建制的騎兵部隊,主要還是大量戰馬被跑廢的原因。
北上的目的自然是憑著救援竇泰的功勞,為自己重組一支規模更大的騎兵。
六月初九,高澄抵達晉陽,高歡破天荒的出城相迎。
“父王!”
高澄不等驢車靠近,便讓車伕停了下來,一路小跑向高歡行禮。
高歡卻不看他,越過高澄,徑直向遠處的竇泰走去。
竇泰翻身下馬,跪拜請罪道:
“泰輕敵冒進,致使損兵折將,請大王責罰。”
高歡一把將竇泰扶起,視線在竇泰身上掃視,確認他並未受傷後,這才責怪道:
“寧世何其愚鈍,勝敗兵家常事,怎能因一時失意便要棄我而去!”
又拍著竇泰的肩膀欣慰道: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竇泰自是慚愧難當。
高歡又揮手將被他忽視的高澄招了過來。
“阿惠,此戰若非有你,為父又怎能再見到寧世。”
說著,居然鄭重的向高澄躬身行禮。
“父王不可!”
高澄無論如何也不敢受,趕忙跪拜在地。
“大王!”
而竇泰見到這一幕已經泣不成聲。
這讓同為演技派的高澄不得不歎服,老高這一手為了竇泰,以父拜子的戲碼玩得真是漂亮。
眾人隨高歡入城,渤海王府早早擺下宴席,身處晉陽的大將盡皆出席。
與以往相比,熟面孔少了不少,高歡任晉州刺史時的元從,都被外派出鎮地方。
如尉景任冀州刺史、跟隨高歡謀刺杜洛周、葛榮的廣寧人蔡俊接替侯景出任濟州刺史、廣寧人潘樂任職東雍州刺史、大安人莫多婁貸文任晉州刺史、韓智輝的兄長韓軌任職泰州刺史、代人薛孤延任顯州刺史、安定人彭樂任肆州刺史等等。
《天阿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