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崔暹(二合一)(第1/4頁)
章節報錯
崔季舒被高澄喚去商議抑佛的具體措施,前後耗費了半天時間,卻並沒有耽誤他的事情。
無論是挑選嗣子,或是設立學舍,一切都被崔季舒安排得井井有條。
雖然以武勇聞名於洛陽宗王之間,但說到底他還是一名精於政事的文士。
四月二十,天才矇矇亮,渤海王府一百名侍衛都被分發任務,各自去接四名同袍遺孤,往學舍集合。
學舍離渤海王府並不遠,同處衣冠裡,僅隔了幾條巷道。
及至日出,高澄早早端坐在學舍大堂。
每當有遺孤被送來大堂拜見高澄,崔季舒都會提前將他們父親的名字告知。
高澄臉上總會帶著明顯地悲慼之色,不厭其煩地誇讚他們父親的英勇。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被高澄接見,又往堂外集合。
最終都在堂外等著高澄訓話。
高澄在崔季舒的陪同下走了出來,場間的幼童少年們,年紀大的已經十五歲,年紀小的甚至才四歲。
六歲的徐騫便站在人群之中,很不起眼。
“父王曾問我,為何要耗費錢糧教養你們,我反問父王,我們高氏究竟代表了什麼。”
高澄在崔季舒訝異的目光中,繼續喊話道:
“高氏難道僅僅是指我們高家父子嗎?不!高氏指的是追隨我們父子信都建義的忠義之士,是為結束這亂世而死難的軍中將士。
“你們的父親在戰場上捐軀,並非心中沒有家眷,正是這樣崇高的理想才讓他們不惜為高氏效死。
“縱使身死,他們依舊與高氏緊密相連,榮辱休慼相關,高氏佔據關東,他們的事蹟就會被關東之人傳頌,高氏佔據天下,他們的事蹟就會被天下之人傳頌!
“若高氏敗亡,你們的父輩將被世人遺忘,他們的犧牲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作為高氏忠良之後,你們要做的便是好好識字,學文習武,成為棟樑之才,繼承你們父輩的志向,為結束這個亂世而奮鬥。
“且記住,為結束亂世而戰的高氏,始終代表忠義之士的身後榮辱,始終代表大魏興盛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
“什麼才是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結束這個亂世,讓百姓們過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場間的少年們都被高澄將情緒調動起來,隨著侍衛們高呼:
“為高氏效死。”
“為結束亂世而學習。”
“學成文武藝,報效賢世子。”
具備一點點演說才能的高澄看著這群激昂的少年,內心充斥著滿足感。
毫無疑問,假以時日,這些孩子都是高氏最堅定的支持者。
“世子所言發人深思,僕請將世子今日之言刊刻在石碑之上,立於學舍大院,以使學子牢記在心。”
高澄聞言大喜,他又不是在寫史,自然不用忌諱刻立石碑。
循聲望去,果然是當初在襄陽城外,恭維高澄大破陳慶之與斛斯椿十萬聯軍的張師齊。
崔季舒也反應過來,狠狠瞪了眼張師齊,暗自鄙夷:呸!諂媚小人!
高澄不急著答應,面露為難道:
“非聖賢之言,不能為學舍碑文,張郎中此話,未免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