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貧不變向學心,心富方立長遠志(第1/2頁)
章節報錯
神京的佈局如棋盤無二,街巷筆直而不顯狹窄。
宋時略有雜亂,至蒙元時期,忽必烈建大都時,按周禮對都城進行了全面規劃與改造。
在都城的每座城門內都闢出一條幹道,由此再引申出一塊塊棋盤形的間隔佈局,這些便於人馬車行的隔帶按寬窄不同被分別稱為大街,小街和衚衕(巷子)。
北方冬季天氣比較冷,因為需要日照和抵禦寒風,神京的衚衕多以東西走向為主,南北走向衚衕都是根據實際需要,因地制宜而相繼產生的。
元朝的大街寬24步(約14米),小街寬12步(約7米),衚衕也就是巷子寬6步(約34米)
衚衕與大街、小街不同,它是宅系、院落和房屋連成的一排排民宅間的隔離帶,所以在神京會見到很多這樣的景象:兩個院落雖然只有一牆之隔,但是要從一個院的正門到另一個院的正門,卻得繞上一個大圈子。
所以形成了很多很多多重多進的四合院。
兩邊沿牆的菜圃,讓本來寬敞的街巷略顯擁擠,
繞過兩個巷口,直至諸多房舍的內圍,賈瓊看著也是想笑。
不論何時何處,沿街必然是房舍儼然,談不上瓊樓玉宇,但也是寬敞明亮。
而內圍確是破敗不堪,門戶無有修繕。
說是時光的沉澱,歷史的底蘊,卻不知是家中無人頂梁,無人修繕,何人不喜新。
賈家東西兩府沒有合格的領頭人,不說旁系子弟,即使內部也是管理不善,端端是華屋秋墟不自知。
三彎兩拐來到了院子門口。
院牆邊的菜圃裡,小蔥和菠菜格外的蔥綠,萬物蕭瑟的季節裡增添一抹生機。
許是聽到了腳步聲,院內須臾傳來了聲音。
“是瓊兒和四姐兒回來了嗎?”
“嗯,母親。我和妹妹回來了,母親下次您不能讓妹妹單獨出去了,雖然周邊都是沾親帶故的,也都是賈家旁支,但是保不齊就有拍花子,妹妹還小。”
“而且孩兒也大了,些許事情孩兒心中有數的。”
“是~,我的乖兒長大了,心中有數了,快進來吃飯吧,今天是你的生兒,為娘就多了弄了兩個菜,小米飯也管飽,就是沒有葷腥。”
話未說完,賈瓊一手攙著四姐兒,一手推開院門,踱步走進院子。
只見院內的小桌上擺放這三道小菜,一盤蔥白燉豆腐,一盤素炒菠菜,一盤炒豆芽,豆芽也都是自己家發的,用前世的話就是純天然無汙染。
“母親,沒事,豆腐很好吃呢,兒子很喜歡吃呢。還有菠菜豆芽都很好,我前兒聽寧榮街回春堂的胡大夫說‘這些菜對身體好呢’。”
賈瓊看到桌上的飯菜,是真的開心。
平常別說葷腥了,豆腐都難得一見,這兩年也就過年母親才會割個二兩肉,和菜一起燉。
豆腐也是幾個月才能見一次。
桌旁站一婦人,身著葛色長裙,頭戴褚葛浣巾,面帶菜色,眼角略帶些皺紋,配著頭上的褚葛浣巾,花信年華的婦人彷彿已到不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