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生命體的短暫生命時間是人類無法理解的,一個上班摸魚的時間就是它們一生長度。

哪怕是蜉蝣的生命,對比起來都是漫長的一生。

就這樣,還是誕生出了會思考的意識?

曾經藍星對生命的定義為:具有能量代謝功能,能回應刺激及進行繁殖的開放性系統。

但隨著獲得更多的宇宙觀察資料後,生命的定義已經有了轉變,有太多智慧種族是不需要能量代謝和繁殖,有這樣的例子在前,人類只能把生命的定義條件減少到了【能回應刺激】。

眼前已經能回饋資訊的中子生命體,儼然已經具有生命的特徵。

只是零號基地的專家們,依舊有些難以置信看著眼前的宇宙生命學奇蹟。

星球類生命體起碼是有跡可循的,意識掛載在磁場上形成思考迴路,起碼還有點機械式生命的味道。

但中子生命體就顯得魔幻了起來。

首先是生命的載體——中子,它的質量極小,比質子的質量稍大而已,自旋為1/2。

其次自由中子是不穩定的粒子,可透過弱作用衰變為質子,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平均壽命為896秒。存在時間極短,對於尋常生命體而言,可能一次代謝的時間就能讓組織全都更換載體。

然後中子遵從費米狄拉克分佈和泡利不相容原理。以往曾經將中子列為基本粒子的一員,但現今在標準模型理論下,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構成,所以它是個複合粒子。

哪怕是以聚集態存在於中子星中,快速衰變仍是他們無法打破的生命魔咒。他們應該會在懵懂之中快速衰變,連意識到死亡的機會都沒有,就消失在了宇宙中,彷彿從來沒有誕生過一般。

實時上這些中子生命體沒有歷史,他們甚至可能連三天前發生的事情都記不起清楚,但確確實實凝聚了意識,竟然還能初步控制這顆脈衝行來釋放承載資訊的廣播站點。

它們可不是基於中子星磁場誕生的生命,能擁有這樣的能力和宇宙通用語言絕不是靠自己領悟得出。

中子生命體們最初懵懵懂懂,以直徑十公里的脈衝星為母星,宇宙環境對於他們而言是至寒至冷的死亡之地,他們特殊性讓他們只能在中子星這樣的極端天體上生存。

而又因為他們存在的形態足夠小,這中子星對他們而言已經是龐大的疆土。

這樣的時光持續了很久,這些中子生命體從懵懂無知到清晰的自我認知,到底更迭了多少代已經無從追究。

但他們完成自我認知的那一刻,便掌握了原子層面的科技,從微觀環境而言,中子生命體天生便是誕生於此,原子層面對於他們而言如魚得水。

不過在脈衝星上,裡的極端環境讓原子層面的科技似乎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中子生命體們只能平凡的生活在上面。

或許在某次脈衝星發生的不穩定反應,就能讓這些中子生命體消失在宇宙當中。

但他們幸運的遇到了某個路過的文明,從這個路過文明口中知曉了大宇宙,知曉了科技,知曉了星空,也知曉了宇宙當中會有持續凍結的物質。

所謂看眼世界之後,方知自身的渺小,方知身處的狹隘。

這些中子生命體從路過文明身上得到了一些行星級文明的科技,他們開始試圖改造脈衝星,但只是行星級的科技產物在極端的環境裡是註定沒有任何的作用。

他們只能從自身開始改造,首先便是造出一個可能透過強大引力扭曲的時空觀察到大宇宙的儀器。

耗費了70多萬代中子生命體,他們才終於看到了這冰冷的宇宙。

那怕伴星星雲的溫度依舊維持在上萬多度,對於他們而言仍是致命的寒冷。

其實這個宇宙對他們而言並不友好。

如果是在大爆炸的前十億年,那時的大宇宙整體溫度才是他們的舒適環境。

錯生了時代的中子生命體倒沒有什麼自暴自棄的思緒,因為因此而多埋怨一分鐘對於整個種族的延續都會造出滅絕性的危害。

他們只有樂觀與堅持,才撐到了如今掌握科技的時刻。

儘管掌握的科技並沒能讓他們的處境好上多少,但起碼整個族群有了一個為之奮鬥的目標。

他們要在脈衝星上造出冰塊。

這樣的冰塊並不是水凝結成冰的那種冰塊,因為脈衝星上不可能有水分子這種物質,因為這裡連原子核都會直接被引力破壞。

中子生命體想要製造的【冰塊】是指在脈衝星上,凍結以中子為主要組成的物質。

在中子生命體建立起的科技來看,凍結狀態能讓他們的生命延續,打破掉快速衰變的魔咒。

這和人類古代尋求長生不老的帝王並不無區別。

這和其他大宇宙的智慧生命渴望延續自己的生命,也不區別。

唯一讓人睜目結舌的是……..在脈衝星上造出這樣的【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