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長安亂?長安不會亂!(第1/3頁)
章節報錯
吐蕃人出人意料的從大散關破關而入,這訊息傳遞到關中,使得關中震動,訊息傳到長安,整個長安的人心開始動盪。
雖然如今的太上皇和皇帝都說過絕不會退縮,雖然禁軍看起來比昔日還要強大,但是長安城內依舊人心惶惶!
畢竟,自玄宗以來,長安已經不止一次被攻破了!
此時此刻,吐蕃人突然攻破散關進入關中,一下子就喚醒了百萬長安百姓對昔日長安幾次淪陷的恐懼之情。
就在這種背景之下,整個長安城內風雲突變,各種勢力,各種力量,各種派別粉墨登場。
畢竟,長安城內什麼都缺,唯獨不缺聰明人!
在如今李純和李誦共同構建的朝廷之中,主戰派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妥協、投降派也並沒有消失。
隨著吐蕃人破關而入的訊息傳入長安,平素壓制了許久的那些軟骨頭的妥協派終於找到了機會,一個個甚囂塵上,開始在整個長安城內瘋狂的串聯。
作為整個大唐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聚集了大量的勳貴,一部分勳貴投靠了太上皇李誦,成為了大唐這艘戰船上的一片木板,但是不是所有人選擇的都是這條路。
剩餘不太安定的勳貴們,因為幾次不安和騷亂,被太上皇抓住機會狠狠的收拾、敲打了幾次,無論是聲譽還是實力都大幅度降低,但是為了避免矛盾衝突的計劃,使得對方魚死網破,李誦終究沒有下令將他們徹底剷除。
和以前一樣,在發現吐蕃人來襲之後,他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不是慌張,而是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因為吐蕃人的進攻表明著,那陳宏志所說的東河北、西吐蕃、南南詔、北迴鶻共同發起的舉世攻唐已經徹底開始。
當其他人憂心忡忡的時候,他們在長安瘋狂的上躥下跳,公開的挑釁李唐的權威的同時,已經興致勃勃的調集私兵、整飭軍備。
由各地藩鎮派駐在長安城,公開,或者不公開的密探,開始集體離開長安,向他們的主子傳遞如今長安的變化。
興慶宮叛亂之後,地位一落千丈的老派宦官,心中充滿了憤滿;因為郭戎編練新軍,從禁軍中被裁撤出去的老舊軍人,看著新編禁軍顯得格外落寞。
】
這兩類人懾於興慶宮之戰後李誦的做派,在幾次李誦設定的陷阱中選擇了潛伏,然而,這一次,他們也開始蠢蠢欲動。
會讓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讓他們畏懼的太上皇李誦如今不在長安,而是在吐蕃大軍首當其衝的關口陳倉。
在他們看來,不論太上皇李誦是真的想要西狩也好,還是希望消除隱患也好,但是隻要吐蕃人大軍大舉進攻,此時此刻停留在了陳倉的李誦絕對死無葬身之地。
哪怕是主戰派的朝廷大老們,也不是每個人都有信心守住長安,其中一些人在或許吐蕃人從大散關入寇之後,勸說皇帝李純離開長安,前往山東避難。
長安城內的各路胡商,一方面小心翼翼的收藏自己的財貨,一邊開始打磨他們防身的各種兵刃,同時也漏出他們小眼睛,賊眉鼠眼的盯著任何有可能讓他們興奮的橫財。
大散關雖然是“關中四隘”之一,但是大散關的位置可不是位於邊境,而是處於大唐京畿道和山南西道的分界線上。
事實上,大散關距離劍南道和吐蕃人的邊境線足有三四百里,中間間隔著劍南道、劍南北道、山南西道三道,六、七個州郡,那是妥妥的遠離邊關和戰區的大唐腹地。
這中間的距離和州郡也就算了,關鍵整個關中的西南方向山南西道、劍南道可是蜀地,那是標準的蜀道,李白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正常情況下,如果不會飛,吐蕃人能從劍南道一路打到到大散關則意味著整個西南部已經全部失守!
吐蕃人或許能在高原行走,但是他們顯然是不會飛的,從劍南道一路打到散關也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
排除掉所有不可能,剩下的雖然離奇,但是也只能是最後的真相,劍南道或者劍南北道出問題了,也只有唐人,真正的唐人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完成這種偷天換日的行動。
唐人主動投降吐蕃人,成為吐蕃人的帶路黨和走狗……
這種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