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被圍困了整整七天之後,被圍困在柳城的叛軍爆發了激烈的內戰。

六月二十四,柳城內的叛軍內戰進行到第三天,一場大火自城南開始,一路向整個柳城蔓延。

屍骸、房屋、輜重、木料,所有能被點燃的東西都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中被點燃,

整整一天之後,整個柳城的內城幾乎被燒成了一片白地。

六月二十五清晨,飽餐一頓之後,受命守衛城門,一直沒有參與城內血戰的三千精銳叛軍走下了城牆,開始沿著中央的街道進行掃蕩。

事實上,如果有可能,蔣文佐不想這麼快就下場。

受命守衛南側城牆和城門蔣文佐擁有三千精銳,擁有堅固、高大的城牆,擁有大量的備用軍械、甲冑、城防設施,擁有得天獨厚的防守條件。

防禦甚好,很完善,這是蔣文佐的優勢,所以,在他不主動出擊的情況下,沒有人願意到他這裡來找死。

但是,蔣文佐也並不是無敵的,這樣的佈置畢竟是第五輪還沒有徹底瘋魔之前的安排。

而第五輪調整部署的目的只有一點,分權和制衡。

蔣文佐有精兵,有完整的城防,有足夠的軍械,但是他沒有糧食了。

為了給蔣文佐套上一層枷鎖,柳城的府庫,每隔七天會給蔣文佐送一次糧食,而蔣文佐上一次得到補給,是叛軍內戰之前一天。

如果再不出擊,根本用不了兩天,別說出擊,自己手頭的這些精銳都會當場譁變,就算是不出擊都不行。

就算出擊之後不能一波把城內所有的叛軍平推,也需要讓自己的兵馬獲得一定的糧食,只要需要支撐到唐軍接受他們的投降。

當然了,無奈歸無奈,在無奈的同時,蔣文佐也是有自己的信心和考量。

雖然蔣文佐自己沒有參與到城內的戰事,但是他在城頭之上靜靜的觀察了整整四天,他相信一點,在血戰和大火之後,城內的叛軍大機率已經被消耗到了極限。

雖然出擊的時間早了一些,但是事實證明,蔣文佐的想法和計劃是成功的。

在過去的三天的血戰中,十幾萬叛軍已經死傷大半,各路的散兵遊勇已經在連綿不斷的戰事中被消耗殆盡。

有能力存活著的,甚至有能力在城內佔據優勢的,也已經不多。

事實上,蔣文佐知道,這些能在激烈的角逐中中佔有城內大片領地,佔領府庫、武庫、府衙等關鍵位置的能,切只能是和他一樣,擁有精銳兵馬的袍澤。

然而,這幾位也並非真正的勝利者。

常言道,水火無情,在水、火這種力量面前,人的力量是那樣的狹小。

柳城雖然已經被叛軍佔據,但是並不能改變他屬於大唐建築風格的城市。

和大唐的其他城市一樣,這個年代的建築同樣是以木質為主,一粒火星甚至就可能點燃整座城市。

在六月,江南、江淮早已經進入了梅雨的季節,梅雨之下早已經開始了連綿的陰雨,然而在遼東,這裡才剛剛入夏,雖然不似中原、關中一樣酷暑難耐,但是天乾物燥,卻是童叟無欺。

更為不妙的是,柳城本就臨山,城門也就只有三座,其中兩座城門早就被第五李下令封死,而唯一可以供通行的南側城門又被蔣文佐死死的封閉,使得柳城斷絕了城外水源補給的可能。

僅僅依靠柳城城內的水源尚且滿足不了十幾萬人馬的飲水,又哪裡有足夠的水源撲滅這滿城的大火。

掌握了精銳的第五輪親信們可以憑藉手中的精銳,將其他的力量,或者散兵遊勇打的狼奔豕突,打的灰飛煙滅,但是,面對這滔天的大火,他們卻毫無辦法。

一把大火下來,除了用夯土打造的城牆,城內無論是民宅還是官衙,無論是府庫還是武庫,盡數被大火所吞噬。

第五輪曾經費盡心機收集而來的百萬石糧食同樣不能倖免。

第五輪花費大量精力和心血,建立起來,填充滿的一座又一座府庫同樣被無情的大火所吞噬,而且在深夜顯得更外耀眼,格外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