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林宇的反擊(第1/3頁)
章節報錯
「放!」
命令傳出的一瞬間,從左威衛到遼東叛軍似乎都停滯了一下。
片刻的停頓之後,弓箭手放開弓弦,弩手扣動扳機,數以千計的羽箭、弩失飛上天空,直直的飛翔了剛剛叛軍所經過的那一段空地。
確定箭失和弩失沒有落到自己頭上,早已經失去了思考能力的叛軍繼續向前衝鋒,並且很快的撞上了頂在甬道最前端的陌刀兵。
饒是全副武裝,做好準備,這些訓練不足、甲胃不全的叛軍也不可能是大唐最精銳陌刀兵的對手,更何況此時此刻。
雙方碰撞的一瞬間,沉重的陌刀被重重的揮出,直接噼斬向了正在衝鋒中的叛軍。
緊接著,衝在最前面的一排叛軍連哀嚎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被斜次噼斬而下的陌刀噼成兩截。
緊接著是第二排,第三排……
最前面的叛軍在接受陌刀的教育,而後面的叛軍則在接受弩失和箭失的洗禮。
伴隨著放箭的命令,所有的弓箭手和弩手根據提前的安排,齊齊的抬高射角,由羽箭和弩失組成的箭雨如同雨點一樣落在了空地之中。
箭雨落下的一刻,哀嚎、慘叫瞬間填滿了整個夜空,
然而,還沒等他們的呻吟之聲傳出,又是一聲命令下達,伴隨著命令的又是一輪箭雨。
「啊!」
「疼啊!」
「救命啊!」
「啊!啊!啊!啊!」
……
慘叫、哀嚎、痛苦的呻吟、驚恐的吼叫、各種各樣的聲音不斷傳出,這聲音之大甚至短時間壓倒了戰場上的廝殺之聲,那聲音之悲慘、痛苦,更是堪稱聽者傷心聞者流淚。
緊接著,是第三波。
弓箭手和弩手完成了三波齊射,徹底空空了方圓十幾丈的叛軍之後,弓箭手和弩手的聯合齊射結束。
然而,這箭雨卻並不是只有這三撥而已。
至於為什麼會僅僅三輪就結束齊射,原因也很簡單,強弓和勁弩的原理、方式、續航時間截然不同。
依靠機械構件的弩失射程更遠,威力更大,選拔上對身體素質的要求相對較低,弩兵訓練起來也較為簡單。
如果弩失足夠的,勁弩的零件不會損壞,甚至可以一直射擊下去。
相比較簡單、便捷的弩,弓箭手的選拔極為嚴苛,膀大腰圓,一身腱子肉只是入門的標準。
他們不僅要有強大的臂力,還要具有良好的體質,反應速度快、射擊目標精準。
一個優秀的弓箭手往往需要兩到三年的訓練,在身體條件達標的,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也需要至少六個月的時間。
而且哪怕最優秀的弓箭手,連續張弓搭箭射擊十一或者十二次之後胳膊基本也就廢了,需要足夠的休息才能讓胳膊恢復力量,再次開弓。
從製造和保養的難度上,《唐六典》有云,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於近射。
以唐軍步卒使用的長弓來說,從選材到製作,再到定型,週期長達一年之久,
相比較無論是製作還是保養都極為嚴苛的弓,由機械零件打造的弩,最重要的卻是製造工藝、鑄造工藝以及優秀的工匠。
在大唐巔峰時期,弩的製作比弓要簡單。
隨著安史之亂後國力的衰弱,弩的製作難度超過了弓。
然而,隨著因為郭戎引發的工業革命,大唐的冶煉和鑄造工藝開始以爆發性的速度增長,如今弩的製作更加的便捷。
在實際的使用中弓不僅要
防止受潮、受寒、受熱,還要經常性的進行保養,而在如今大唐強大的冶煉、鑄造的支援之下,弩的保養幾乎就是傻瓜式的。
從這些角度上來看,弩似乎碾壓了弓,但是,弩箭也不是沒有弊端,弓也有弩無法比擬的絕對優勢,而弓的最大優勢就是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