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吐蕃人,李師道的力量要弱太多。

如果說大唐是一箇舊病纏身的壯漢,那麼吐蕃人可以看做是一個同樣病入膏肓的瘸子,而倭國只能算是一個天生的侏儒。

吐蕃和大唐還可以算是一個級別的對手,而倭國和這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存在。

然而,收拾李師道這個狼子野心的的侏儒,卻比跟吐蕃人來一場傾國戰爭難度更大。

原因很簡單,倭國確實弱,但是也不都是廢物,更重要的是,征伐倭國之前首先要面對的是茫茫的大海。

而橫渡大海則需要海量的海船!

現在,屬於朝廷方面的兩支水師加起來的海船近兩百艘,數量上看起來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有明確的目標。

其中半數以上被郭戎用在了給遼東李愬運送物資、人員、補給,好幫助李愬站穩在遼東的橋頭堡。

剩餘的海船隻能進行一定程度的突襲,而不可能執行對島國的滅國之戰。

即墨的研發中心那邊,全新的海船依舊在不斷研究當中。

為了儘可能的不浪費造船的材料,同時不讓海船下水即落後,即墨方向已經決定在新一代海船定型之前只小規模的打造試驗船,而不進行大規模建造。

所以,想收拾李師道要需要等上幾年。

遼東方向倒是不需要渡海,但是遼東的冬天實在是太冷了,跟漠北沒有太大的區別,在這種季節出兵討伐等於讓自己麾下計程車卒們去送死。

根據郭戎當初在西市發現的棉花,如今棉花已經開始在中原,在關中,在隴西進行了一定範圍的試驗。

如今與農桑相關的所有事物已經全部歸入了司農寺的管轄範圍,權力膨脹的同時,司農寺從職位設定到人員結構和曾經已經有了巨大的不同。

根據擅長內容和出身成分,整個司農寺已經分為管理型官員和技術型官員,其中純管理型人員佔到兩成,而以農桑技術為主的人員則佔到了司農寺所屬人員的八成以上。

整個司農寺會出現這種程度的變化,其根本原因還是包括占城稻、棉花等一一系列作物的引入和推廣。

稻米、小麥、粟米、棉花等一系列作物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這些東西卻是整個大唐國力能否強盛的根基。

以大唐廣袤的土地,一畝地哪怕多產一斤糧食,對於整個大唐來說都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

根據郭戎當初的提議,科技監已經研究了棉花超過四年,對於棉花的作用幾乎研究到了極致。

棉花雖然不能當飯吃,棉花的戰略作用卻絲毫不亞於任何一種重要的物資,就保暖這一項,就可以碾壓大唐所有同類的保暖物品。

原本,司農寺的那些傢伙或許文辭不俗,或許精通管理,再或者善於熘須拍馬歌功頌德,但是這些最起碼也是寒門出身的傢伙根本就沒有去過田間地頭,讓他們去推廣良種,指導百姓純粹是痴人說夢。

司農寺的廢物點心們不行,但是皇帝和太上皇的要求卻是死的。

於是,大量種了一輩子地,大字不識一個的老農進入了司農寺之中,成為了司農寺中技術型官員。

根據司農寺的推測,現在這些棉花就已經可以在中原種植了。

等棉衣的數量足夠,李純相信,他麾下的大唐鐵軍將可以輕易的橫遭遼東,席捲漠北!

當然類似的情況也已經出現在了航海監、科技監、工業監、交通監……

雖然李純恨不得明天就拿下遼東,後天就將那副世界地圖上的所有版圖都插上大唐的旗幟,但是他也清楚這些東西不可能一蹴而就。

棉衣這東西現在自己弄不來,那就等到來年開

春吧,反正不需要渡海,遼東跑不了,那片富庶的土地,一定會再次回到大唐的掌控之中,太宗、高宗可以做到的事情,自己同樣可以做到。

失去了遼東,李師道也就只剩下了一個孤懸在外的倭國,等到時間合適,李師道註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西邊的吐蕃不行,東邊的李師道不便,那麼最合也最方便李純動手立威的也就是隻剩下了加在中間的河北三鎮了。

事實上,河北確實與眾不同。

河北三鎮的主力已經在河南被郭戎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