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四年,九月初九,反唐聯軍抵近陳倉,開始備戰。

九月二十一,做好各項準備的聯軍正式開始攻城。

九月三十,中原汴州決戰的訊息傳到了陳倉,獲悉唐軍在決戰中全殲河北叛軍主力,聯軍的攻擊也進入了最後的瘋狂。

不眠不休,不停不止,剩餘的十幾萬聯軍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戰至十月初二子夜,戰事戛然而止。

從九月二十一,至十月初二,反唐聯軍狂攻陳倉城整整十二天,在陳倉城下至少留下了六萬具屍體,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

停止了進攻之後,尼瑪巴扎、劉闢留下了萬餘人殿後防止唐軍追擊,剩下的人手連夜撤軍。

尼瑪巴扎和劉闢的安排堪稱穩妥,但是如果張取義和張光朝知道,肯定會帶著苦笑說一聲多慮了。

雖然防守一方具有天然優勢,但是在聯軍充足的準備,連綿不絕的進攻,悍不畏死的附蟻之下,禁軍損失同樣觸目驚心。

羽林軍,左威衛、右威左、左領軍衛、右領軍衛直接戰死者超過一萬六千人,重傷者超過六千,剩餘的禁軍也幾乎人人帶傷,整個陳倉城幾乎成為了一座巨大的野戰醫院。

具體到每一軍,左、右威衛戰損超過三成,左、右領軍衛戰損超過四成,都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程度。

作為北衙四軍之一,羽林軍滿編的建制超過兩萬兩千人。

然而,在經歷了陳倉道阻擊戰,裴植分兵大震關,陳倉的防禦戰之後,算上傷員在內,陳倉城內能夠拿起武器作戰的羽林軍已經只剩下了區區三千人,就算加上裴植帶走的六千人,羽林軍也只剩下了巔峰時期的四成人手。

常年跟在李誦身邊的張取義很熟悉長纓軍在內禁軍的戰報和戰損,相比較長纓軍動輒全連只剩個位數的戰報,張取義對於陳倉各部的戰損不以為然。

張取義不以為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以為然,至少和張取義聯手指揮了整個防禦戰的張光朝不是這樣看的。

戰鬥最激烈、最瘋狂、最血腥的時候,聯軍利用自己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曾經連續不停的發動了整整三十個時辰的車輪戰式攻城。

就連張取義和張光朝兩人都必須交替睡覺,以確保陳倉城防的指揮者不會出現真空,更別說普通的戰兵。

車輪戰式的攻城,再加上對方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的石彈,張取義根據裴植預留的防禦方案,採取了前輕後重的配置。

城頭只放置有限的人手,損失一個班,補充一個班,損失一個排損失一個排……

張光朝很清楚裴植留下的這個前輕後重的配置的好處,但是在知曉禁軍戰鬥力的情況下他依舊產生過懷疑。

然而,面對從城下蜂擁而上的敵人,禁軍的將士們從來沒有表現出哪怕一絲的恐懼。

一個班,一個排,甚至一個連,一個又一個,接連的走上城頭……

這種視死如歸,這種義無反顧,再一次重新整理了張光朝的三觀。

尼瑪巴扎和劉闢調轉了方向,但是他們的主要撤退方向卻不是陳倉道或者儻駱道。

根據一路尾隨他們的偵察兵傳回的訊息,敵軍留下了近萬人防止被追擊,然後在陳倉道分出近萬人返回大散關,剩餘接近八九萬人沿著渭水前行。

郭戎清楚的記得這支由吐蕃、劍南、南詔組成的聯軍穿越大散關的時候兵力數量是二十萬以上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的精銳組成的隊伍大機率也已經到了極限,大有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的感覺。

如果張取義手裡還能多有兩萬精銳待命,那麼這支隊伍絕對會全部死在陳倉道上。

然而,郭戎所收到的戰報截止到了這裡,再後面的情況郭戎就不得而知了。

只不過,雖然沒有直接指出尼瑪巴扎和劉闢的進軍路線,但是從沿著渭水前行來看,目標能而且只能是大散關。

想到大散關,郭戎還是有些憂心的。

不同於隴西方向的羊攻,劍南方向由吐蕃、劍南、南詔組成的聯軍,中路隴南方向是吐蕃人真正的主力方向,那是一水的吐蕃人。

根據隴南方向戰報匯總出來的資料,最初從兩州、銀州出發的中路吐蕃人大約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