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渡遼(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送走了劉霖,完成任命,基本恢復了正常狀態的郭戎帶著幾名護衛離開所在的軍帳,邁步走到了海邊,望向了停泊在長山島外圍的海船。
感受著烈烈的海風,看著在海風中搖曳的船隊,郭戎是心急如焚,但是又無可奈何,大海上的事情,真的不能亂來。
說實話,郭戎不喜歡後世某位馬某,但是對於馬某說的某一句話,郭戎卻記憶深刻:這個世界上成功的原因千千萬,但失敗的原因就那麼幾個。
沒錯,成功的原因千千萬,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成功的原因,但是失敗的原因卻不需要那麼多。
嚴格說起來,郭戎並不是那種天賦型的將領,比如縱橫遼東、漠北、西域,無敵戰神霍去病,比如憑藉3萬孤軍在遼東縱橫,打的幾十萬叛軍,頭暈腦脹魂飛魄散李愬,比如大唐軍神,站隊沒對過,打仗沒輸過,還總打神仙仗,將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展現的淋漓盡致,李靖……相比較那些天賦秉異的存在,郭戎所依仗的是那份穩重沉穩,不驕不躁,穩紮穩打。
雖然如今郭戎已經位高權重,幾乎到達了大唐權力的巔峰,甚至能夠影響整個唐帝國存在的關鍵人物,但是歸根到底,郭戎也還只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是年輕人就會犯錯誤。
這一次,汴州決戰,徹底奠定了山東大局之後,郭戎不可避免的飄了。
事實上,之前每一次打完勝仗之後郭戎也會飄,但幸運的是,往往還來不及遭遇重大的損失,或者幹出什麼人神共憤的事情,活在郭戎記憶中的那些老兵油子們,總會及時的提醒自己。
而這一次,自己的幸運終於用完了,自己終於因為自己的飄付出了代價。
不經意間,思緒轉移到了劉霖、劉仁軌這一對晜孫和烈祖身上。相比較其他大唐的名臣名將,武勳文勝,劉仁軌,劉霖,這一對烈祖和晜孫的組合,對於郭戎來說意義非凡。
曾經的郭戎天真的以為保持中立,是面對站隊時候絕對正確的選擇。然而,從劉仁軌這位大器晚成的名將以及他的子孫身上,郭戎發現中立似乎和避免站隊沒什麼關係。
所謂的保持中立,在某些人的眼中,也未嘗不是站隊的一種。機緣巧合之下,在特殊時期掌握了長安城實際上軍權的劉仁軌中立的選擇未嘗就不是對於武后的縱容。
不管劉仁軌是否是有意的,但正是劉仁軌在關鍵時候的中立,或者說在關鍵時候的不作為,才使得武后奪權成為了現實。
至於自己,好吧,回頭想想,郭戎很慶幸,因為自己從頭到尾一直堅定的站在了太上皇李誦的隊伍裡,而沒有因為太上皇的身體狀況而產生過動搖。
從表面上看,退位但是掌控朝政的太上皇、身處皇帝但是如同傀儡一般的皇帝,確實是極端對立,水火不容的兩個佇列。
自己始終忠誠於太上皇李誦的表現,自然也會被所有人看在眼中。按照這種對立的狀態,太上皇仙逝,李純掌控朝政,自己這種太上皇的鐵桿應該是被清算的,就算不被清算,至少也不會保持現在的位置。
但是,認真的想一想,李誦和李純這一對父子,從頭到尾都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衝突。
或許是因為李誦掌控全域性能力太強,導致李純沒有反抗慾望的可能;或許是因為李誦和李純這一對父子,同樣心胸開闊,不嫉賢妒能;再或者因為李誦和李純的目標完全一樣,……相比較劉仁軌的經歷帶給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在知曉劉霖的詳細經歷之後,郭戎感受到的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驚喜。
曾經,郭戎對於探索航線和探索航道這種東西非常的迷茫。陸地上是一個平面,道路就是平面上的一條條,大軍的出行需要尋找水源,尋找合適的宿營地,需要躲開高山,低谷,需要尋找合適戰馬、馱馬、牲畜的行進路線……確實需要考量路線,但是在大海上和空中,為什麼還要探索所謂的航線呢?
就比如大唐和島國。大唐就在這裡,島國的位置也就在那裡,知道的位置,所有的補給和人員都都待在船上,直接揚帆起航就是,難道還怕找不到目標不成?
曾經不懂,但是這一次,從登州北上遼東半島的航程上,郭戎懂了,大海這種東西,和陸地確實不一樣。
陸地上或許需要擔心糧草、地形、水源,防止敵襲,但是如果不是倒黴到了極點,不然不會突然遭遇這種毀天滅地的風浪!
此時此刻,恢復了身體狀態,恢復了思維理性的郭戎清晰的記得,在出徵之前,包括劉霖在內不止一人勸說郭戎警惕或許會出現的驚濤駭浪。
然而,郭戎最終還是選擇了一意孤行的出海,這固然有憂慮李愬和李愬麾下八萬軍民的擔憂,但是更多的還是缺乏對於大海的敬畏。
事實上,從來到大唐開始,郭戎正經來說,只有過一次乘船的經歷,那就是從即墨出發前往榮成灣。
只不過,那一次本就是沿著海岸線前行,再加上沒有遭遇太大的風浪,不僅沒有引起郭戎的警惕,反而使得郭戎有些過度的自信了。
多重因素之下,才有這一次貿然出海的導致的危局。只有真正在這種可以毀天滅地的驚濤駭浪之中,才知道,大海是一種何等的存在。
雖然有劉霖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將船隊的主體拯救了下來,但是這樣依舊有七八艘船葬身於狂風和巨浪之下,近千名忠誠而精銳的水兵,因為自己的大義和狂妄了,而徹底失去了生命。
從登州北上遼東半島的這一段航路實在算不得太長,而且沿途還有長山列島,可以作為依仗。
饒是如此,在面對真正的狂風巨浪的時候,依舊沒有絲毫的抵抗之力。
島國,距離大唐的距離更遠,海況、風向、洋流,甚至海底地貌也必然更加的複雜。
事實上,在貫穿整個華夏的歷史中,並不是真的沒有人試圖進攻過島國。
忽必烈麾下的蒙古和元帝國就曾經組織過規模龐大的船隊遠征島國,然而,那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船隊,隊剛剛出徵,就葬身於大海的狂濤之下。
自此,蒙古人徹底放棄了渡海遠洋的想法。島國人不過土雞瓦狗,但是大海卻是真正的深不見底,哪怕狂妄到了極點,哪怕一路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畔的蒙古人,也沒有進行任何的嘗試。
蒙古人會放棄,不代表郭戎也會放棄。見識了登陸文登的島國人的行徑之後,新仇舊恨之下,郭戎曾經立下誓言,要登陸島國,為這個時代以及另外一個時空的同胞復仇。
由此,郭戎一下子就明白了李師道所掌握的那條島國通往膠東半島那條安全、穩妥的航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