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汴州決戰:你們的功績更會與世長存!(第1/3頁)
章節報錯
想起在香積寺之戰中硬生生被消耗殆盡的近二十萬大唐精銳,郭戎稍稍動搖的決心再次堅定。
十天前的朱寨一戰,長纓軍損失數千,盧龍軍則是戰損數萬,雖然自己是勝利的一方,但是這種精銳的大量戰死,依舊讓郭戎心痛不已,因為每一個戰死計程車卒,都可能成為自己西征時候唐軍的一員。
現在,留下一千多必死的老兵確實讓郭戎既心疼,又不忍,但是如果對方發現了什麼蛛絲馬跡,收起了進攻的步伐,那麼這就又有可能成為一場消耗戰。
從龜茲到長安,從宣武到膠東,從平盧到豐州,郭戎對於大唐的軍卒也算有了解的。
相比較其他的朝代,唐軍確實嬌慣,吃穿用度,衣甲車仗要求確實是高,但是真正的唐軍戰兵到戰場上之後的戰鬥的意志也確實是高。
曾經郭戎對此非常的滿意,但是現在,這種驚人的戰鬥意志卻成為了郭戎最煩惱的因素。
】
長纓軍禁不起這種消耗,禁軍經不起這種消耗,大唐更禁不起這種對於底蘊的瘋狂消耗。
用一千多自己的心頭肉,換來幾十萬叛軍的崩潰,郭戎只能說值得。
當然,如果真的打成了拉鋸戰,這一千多人也未必能活著從戰場上走下來。
完成了第一輪初篩的之後,接近五千人的隊伍已經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人,但是三千人依舊太多了。
然而,留下來的人依舊沒有一個願意主動撤離,其實原因郭戎也清楚。
第一點就是郭戎花費了整整五年的時間,透過各種方式,為長纓軍植入了忠誠和榮譽感,還有那種死戰不退的精神。
在長纓軍以往的戰鬥中,死戰不退根本就不值得誇耀,為了達到戰術或者戰略的目的,全員戰死也屢見不鮮。
在眼前這種爭取對叛軍決戰的重要時刻,自然沒有一個長纓軍計程車卒願意當孬種。
雖然郭戎說這是必死之戰,但是萬一僥倖活了呢,衣錦還鄉的時候祖老看見自己是不是應該給自己看磕一個?
就算真的戰死了,又如何,為大唐戰死無所畏懼,更何況,以烈士的身份進宗廟光宗耀祖,也不吃虧!
如果說第一點還是精神的力量,那麼第二點,就是妥妥的物質誘惑了——長纓軍那高的嚇人的撫卹和策勳的待遇。
唐承襲了隋制,隋則承襲了南北朝而來的勳爵制度,在大唐立國之初,隨著府兵制的瓦解,勳爵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只不過,隨著禁軍體系的重建,勳爵制度煥發了第二春的同時擁有了更大的意義。
曾經的勳官沒有職務,不管事,僅僅加官而已。勳官要入仕參政,則依照門資、出身的規定。
因為在李誦和李純兩位皇帝之支援之下,勳官雖然依舊不能直接入仕,但是卻已經實打實的享受了同品級官員的待遇。
而這些待遇中最直接的就是免稅公田以及廕庇權!
因為大唐教育系統的改革,他們所得到的廕庇權和之前有所不同,現在的廕庇權某種意義上已經變成了獲得進入大唐教育體系的權利。
相比較其他方面的改革,教育方面的改革幅度不大,但是影響深遠,國子監已經徹底成為了教育的管理機構。
與此同時,在國子監六學的基礎上,長安的大唐最高教育學府進行了改革。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變化不大,依舊對應了各自的官職級別。
算學、書學、律學不變,但是增加了武學,兵學,醫學,技術學,等一系列專業的。
根據級別進入四門學、太學、國子學就讀,也可以根據喜好進入各專業學中進行學習。
乍一看,這些似乎沒什麼,但是這正是太上皇李誦最為厲害的地方。
魏晉南北以來,世家之所以能掌控朝政,就是因為他們壟斷了教育,使得其他個人根本就沒有機會。
禁軍的勳爵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殊,而且還有限制每人只能廕庇一人,但是禁軍的總人數顯然比豪門的子弟要多太多太多。
這些為大唐立過功,為大唐流過血,為大唐付出了生命的傢伙,無論是忠誠度還是努力程度,都不是尋常世家子弟可以比擬的。
有了他們的加入,世家、大族、豪門的壟斷優勢將受到巨大的衝擊。
然而,明知道太上皇這招就是削弱他們的權利,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於提出任何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