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廟號(第1/3頁)
章節報錯
看著手中紙張上僅有的一行字,吳少雄先是一愣,第一反應是這還真是太上皇李誦的風格,總是這麼簡練。
李誦留給郭戎的遺命非常簡單,簡單到只有區區的一句話,或者說是一首詩。
破虜功成百戰場,天書新拜漢中郎,長纓西去無歸路,捷報誓傳滿長安!
乍一看是驚訝,然而讀完了之後,吳少雄收起了之前的苦笑,神情變得恭敬而凝重,無意識的瞥了一眼旁邊的郭戎。
如果他沒記錯,郭戎曾經跟他說過,初到長安,初見太上皇李誦的時候,李誦就向郭戎承諾過,絕對會盡全力的幫助郭戎,打通河西,收復安西,重建安西、北庭……
郭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誦答應了,從此之後兩個人幾乎沒有再提及過安西。
吳少雄知道郭戎為李誦建立禁軍,為大唐建言獻策,為大唐東征西討,其做的就是為了日後重返安西做準備。
郭戎如此,那麼李誦呢,郭戎沒有多問,吳少雄更是無從詢問。
然而,作為遺言的這樣一首詩顯然在告訴郭戎,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李誦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破虜功成百戰場,天書新拜漢中郎。
長纓西去無歸路,捷報誓傳滿長安!
表面上看是李誦的期望,是李誦對於郭戎打回安西的肯定,是李誦對郭戎西征河西的鼓勵和支援。
尤其是“天書新拜漢中郎”,幾乎是直接說明無論誰是天子,無論誰掌控了長安,都絕對會對郭戎西征提供絕對的支援。
而且,根據李誦的一貫行事風格,吳少雄敢肯定,在臨終之前,李誦肯定早就已經為郭戎安排好了後續的事項。
甚至可能已經為郭戎安排好了率軍西征的詳細時間計劃表……
但是換一個角度去想,也未嘗不是一種提醒。
怪不得李誦從來不擔心郭戎會背棄大唐,怪不得李誦願意對郭戎投以最大的信任。
怪不得郭戎這麼快就可以調整好狀態,怪不得郭戎可以保持本心。
至少吳少雄知道,至少此時此刻,郭戎最大的願望就是帶兵打回安西,把他掛念了數載的老頭子們接回長安,這一點就是對郭戎最大的支援。
如果李誦真的做到了這一步,以郭戎的性格,李誦投之以桃,郭戎也定然會報之以李。
認真的琢磨一下,確定自己的分析沒什麼問題之後,吳少雄將寫著太上皇遺命的信放下,拿起了另外的一封信。
按照吳少雄現在對於李誦和郭戎的瞭解,這封來自李純的書信中,恐怕就有李誦的所有後續安排。
平心靜氣的開啟執掌,映入眼簾的是滿滿一頁工整的篆書,這同樣是李純事無鉅細的風格。
確認了這是李純的親筆信無疑,吳少雄粗略的打量了一下里面的內容,果然從中找到了他所希望看到的內容。
然而,最讓吳少雄感覺到震撼的,還不是那些關於關於郭戎、關於安西軍的安排,而是李誦對自己的安排。
壽終於戰場之上,正寢於進攻之間,生命的最後一刻引領了進攻的號角,將生命融於到了大唐的鐵血和榮耀之中,
】
這本沒有什麼說的,吳少雄甚至有些羨慕李誦,然而最讓吳少雄感覺到震撼的是李誦死後,要求將自己的遺骸防止在陳倉城頭之上。
吐蕃人什麼時候被趕走,他的遺骸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在這陳倉的城頭。
吳少雄知道李誦臨終之前在陳倉下的最後那道寸土不讓的敕令;
吳少雄也知道李誦曾經立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但是,把自己的屍骸放到敵軍進攻的城頭之上,利用自己的遺體鼓舞士氣,堅定信念,這就真的超出了吳少雄的認知範圍了。
見過對別人狠的,見過對自己狠的,但是對自己的遺骸都要發揮到這種程度,至少在吳少雄的印象裡,僅此一人,別無分號!
原本吳少雄還詫異,為什麼郭戎如此興師動眾的,要將所有計程車卒左肩佩戴白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