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四年九月初一,大散關以北的陳倉道之中,一支規模龐大、構成複雜、編制混亂隊伍正在儘可能的快速前行。

在整個隊伍的中前段,兩名騎著馬的將軍並轡而行,其中一人一身吐蕃裝扮,另一人則是標準唐軍軍將打扮。

“這就是你說的最好走的陳倉道?就這你還說不錯?”

面對身旁帶著濃濃的不滿和怒氣的吐蕃人,唐軍軍將不以為然的回應道。

“是啊!已經不錯了,至少可以通行大軍,能夠支撐糧草和輜重。”

“你還好意思說糧草和輜重?就這破路,比金牛道強點,但是強的有限,關鍵多繞出去了三五百里的路,三五百里啊!這幾乎多繞出去了一個月!你知道五十萬大軍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糧草麼!你知道五十萬大軍一個月需要消耗多少糧草麼!”

對方罵罵咧咧,滔滔不絕,但是身旁的唐人依舊不以為然,甚至帶上了些許嘲諷的口吻。

“這裡是劍南、這裡是山南、這裡是秦嶺,可不是節度使手中的東境道,我們走的是蜀道,在蜀道之中陳倉道已經是最好走的一部分了!”

一邊說著,唐將將目光投了過去,看著對方一副氣鼓鼓的樣子,勒緊了韁繩,然後伸出了手指頭。

“褒斜道!”

“儻駱道!”

“子午道!”

“節度使如果想要去試試,我劉闢絕對不會阻攔,只不過眼前的陳倉道都受不了,我就只能呵呵了。”

“哼!那是你們唐人,不是我們的吐蕃勇士!”

“吐蕃勇士?呵呵,褒斜道、子午道只不過是山間的羊腸小道而已,兩人並行都屬於痴心妄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是笑談。”

“儻駱道說實話倒是和陳倉道差不多,甚至已經變成了官道,官員赴任、述職,使臣出使,多由此路,但是也因為這個原因,朝廷沿途設定了大量的兵堡、驛站,更重要的是,所謂的好走也不過是相對而已,就那種地方,哪怕有幾十人防守……”

說到這裡,唐將自己笑著搖了搖頭,轉方向。

“別的不說,尼瑪巴扎,就那三條路,一個月的時間能通向三五千人已經是極限了,問題是,我們這可是不是三五千的兵馬,劍南軍、吐蕃軍加上南詔的番兵,加起來近三十萬人,不走陳倉道,是準備讓這幾十萬大軍餓死麼?”

這一次,吐蕃人啞火了。

事實上,這些道理他也清楚,但是他的地位雖高,功勳也不弱,但是終究還是年輕,連續兩個多月的蜀道已經幾乎將他的耐心消磨殆盡,距離目的地近在遲尺又讓他急不可待。

“但凡路稍微好走一天,我們根本就不需要三天才能走完這幾十裡的山路,現在恐怕早就到了渭水了。”

看著身旁一臉怒氣的吐蕃人,前大唐劍南西(東)節度使劉闢卻帶上了一抹笑容。

說起這個尼瑪巴扎,幾個月的接觸下來他也算熟悉了。

年齡雖然不大,但是在吐蕃人中才智和能力已經鮮有人可及。

正面吸引唐軍主力的注意力,同時從側翼繞行,逼降了自己之後,利用劍南唐軍悄悄北上,詐開大散關,從陳倉道偷襲關中,繞開了大唐完整隴山防線的同時,釜底抽薪。

這一整套戰略就連劉闢也不得不說一個服字,如果不是這樣一套風險不低,但是收益更大的計劃,他也不會那麼容易就範。

另外,尼瑪巴扎還是劉闢所認知度的吐蕃人中關中話說的最流利的,其長安腔甚至比自己都標準。

只不過,一想到尼瑪巴扎,劉闢總說會下意識的想起在劍南、青塘之間傳出的那個流言。

五年之前,吐蕃和回鶻之間的大戰,起因就是當初被流放到河西北道的尼瑪巴扎和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郭戎之間的爭風吃醋。

乍一聽,這流言風馬牛不相及。

但是隨著後來河西商路的重新開通,龜茲還在安西軍的手中,這樣一條驚天動地的訊息最終還是傳回了長安。

然而,讓所有人意外的是,這一條應該驚天東西的訊息,在長安卻沒有引起任何波瀾,要知道二十五年之前,得知安西軍、北庭軍訊息的時候,德宗可是為所有安西軍、北庭軍留守兵馬連升七級。

昔年的德宗雖然大張旗鼓,但是在本質上對吐蕃卻沒有任何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