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意外的收穫(求訂閱)(第1/4頁)
章節報錯
府州,那是折雲谷老爺子的故鄉,當然這是郭戎的說法,因為此時那個地方還不叫府州,而叫作府谷鎮,是沿河五鎮之一,屬於關內道麟州治下。
根據折雲谷老爺子的說法,折氏最早可以追朔到貞觀八年(628年)。
太宗,貞觀八年,合連谷、銀城二縣地,初置麟州。
折氏為党項大族,而麟州於時為党項居地,屬於折氏的党項人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成為唐人。
玄宗,天寶元年,大將軍王忠嗣奏割勝州連谷、銀城兩縣復置麟州,折氏應該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刀頭上舔血,世代從軍,到了折雲谷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了。
事實上,郭戎很早就想要專門去一趟麟州的府谷鎮,打探一下折氏到底怎麼樣了,折雲谷老爺子是否還有後人存在。
畢竟,折老爺子雖然沒說,但是郭戎又不是愣頭青,如果有可能,自然會盡可能拂照一下折老的子孫。
只不過郭戎自己在長安根本就沒停留多久,停留期間不是在練兵就是在打仗,沒辦法去調查遠在河東的折雲谷老爺子後人的情況,更別說親自前往。
原本郭戎想要在出徵草原回來之後再去麟州的府谷鎮,但是沒想到在梳理天德軍名單的時候,郭戎無意中發現了其中有一個折姓子弟。
原本已經被推遲的計劃,一瞬間被抬上了心頭,郭戎隨即決定在出兵之前的空檔期去一趟麟州的府谷鎮。
然後郭戎沒有猶豫,直接找到了太上皇李誦,向李誦請示自己希望去一趟麟州,檢視一下折雲谷老爺子的後人情況。
面對郭戎的請示,李誦沉吟良久,最終說了一句話:
“府谷折氏,祖居麟州,雖先祖為党項,然自貞觀起已為唐人,自開元起至今,折氏六代人從軍,為國捐軀者不下三十人,雖未有身居高位者,然其忠誠已然可證。”
“折雲谷隱居漠北近二十載,未曾與折氏有任何聯絡,然折雲谷接受了李相的使命前往漠北之前已有三子,其長子折光裕貞元八年戰死鳳州,次子折光普貞元十三年戰死邠寧,三子折光純貞元十六年戰死靈州烏蘭橋。”
“……”
郭戎只知道在宋代,府州折氏十餘代人守衛大宋西北兩百年,卻沒有想到在折氏成名之前就已經如此,折老爺子三個兒子全部戰死!
在心中,郭戎不得不對摺老爺子以及折氏致以深深的敬意。
他們的先祖雖然是党項人,他們現在也沒有摒棄党項人的出身,但是他們用自己鮮血證明了自己唐人的身份,比起那些黃皮白心的香蕉人不知道要強多少。
“據說折雲谷還有一個孫子存世,似乎也已經到了可以從軍的年齡,如果有可能的話把他順便帶回來吧,就留在你的身邊,做一個親衛!至少要給折氏留下一份血脈!”
“遵旨!”
說完之後,郭戎抱拳準備離開,然而還沒走出門,就直接被李誦叫住,然後一頭霧水的郭戎就聽到。
“另外趁著你還沒去麟州,朕有些事情需要跟你商議一下,你把軍中的參贊、參議、祭酒全部合併成了參謀,而且設定了參謀長,羅中文似乎就是長纓軍的參謀長是吧。”
“正是!”
“自從把李愬留在河北之後,長纓軍的參謀體系就直接升級成為了整個禁軍四軍的指揮體系,偵察兵加上長纓軍的參謀體系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了朕最理想的預期,所以朕已經準備朕已經決定把你的參謀體系也推廣到禁軍中來,所以朕要跟你要幾個人。”
“陛下請講!”
“李銳,沉穩有度,有大將之風,不錯,楊鑫,智謀過人,靈活機動,不錯,蒙乾,這是朕借給你的,現在差不多可以還給朕了!”
“董嘉、裴松、蘇青朕要了,于謙、德剛、何海洋、沙周朕要了……”
“陛下,德剛和于謙他們不是已經……”
“那是借調,現在在轉調,能一樣嗎,否則朕何必再跟你單獨商量?”
瞅了瞅,郭戎臉上便秘一般的表情,李誦瞪著眼說道,
“你這什麼表情,李二牛、莫靈均不是給你留著了嗎,你如果不樂意,朕把李二牛和莫靈均也要走了。”
“……”
“嗯,朕想想,工兵營那邊何芒、武朋君、徐浩霖也都要了,別皺眉頭了,蘭苗給你留下,嚴大媽,算了,炊事班等回長安吧,在豐州估計是湊不齊了!”
“朕想想還有誰,哦,對了裴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