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林阿姨,你們在忙,我帶著妹妹她們,先去文廟嶺和武廟嶺上面看看。”

王強見到她們兩大三小的五人,完全忙活得過來,也就不在這裡耽誤她們做生意。

“林阿姨,再見!”……

妹妹她們也知道,站在這裡會耽誤做生意的,見到哥哥要走,一個個的揮手與林麗萍說再見。

王強帶著幾個小丫頭,繼續朝著附近的文廟嶺大步走去,不一會,就來到了嶺腳下。

文廟嶺不高,只有一百米左右的高度。

但是不小,佔地面積約三里方圓,是一座黃土嶺。

遠遠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圓形大包子的形狀。

縣城的中心大廣場,位於文廟嶺正東面的嶺腳下。

武廟嶺則是位於文廟嶺的背後,兩座大嶺頭,大小差不多,高度也是差不多,緊緊地挨著在一起。

文廟和武廟兩座大型寺廟,則是位於兩座土嶺的正南方,並排而立,各自背靠著一座土嶺。

文廟嶺和武廟嶺,因此得名。

縣裡這次對文廟嶺和武廟嶺的改造,下了大力氣,動作很大。

大家才來到文廟嶺的嶺腳下,迎面就是一大片青石臺階。

這一段青石臺階的寬度,有著三十多米,長約五十米。

有著三座青石牌坊,分先後依次高高聳立在青石臺階中部的一個大平臺上。

這個大平臺上,鋪滿了整整齊齊的青石板,形成了一個青石板鋪設的小廣場。

三個牌坊的正中間,都聳立著一塊三米高、兩米寬、一尺厚的青石碑,碑上刻滿了繁體字碑文,敘述了文廟嶺自古以來的歷史和奇聞雜談,有理有據的。

三座青石牌坊的兩側,都移植來了幾棵四季常青的大樹。

這些大樹,在專人的護理下,已經是生機勃勃,青翠之極。

從這裡通往文廟嶺上,有著左右兩條盤山青石板路。

中間則是一條直達頂部的、由青石臺階築造而成的大型青石板路。

這種大型的青石板路,在文廟嶺和武廟嶺的四方都有一條,路旁種滿了一棵棵的常青松,整整齊齊的分佈著,很是好看。

至於盤山青石板路,每往上三十米左右,就修建有環繞整個土嶺的一大圈。

整座文廟嶺,都是被規劃整整齊齊的青石板路,連通得四通八達,你可以從大土嶺的四方上下,也可以沿著青石板路和綠草地,抵達嶺上的任何一個角落。

整座文廟嶺和武廟嶺上,除了一些百年老樹,都整整齊齊的種植滿了常青松,看上去井然有序又好看。

常青松與常青松之間,都鋪設著一種很好的草皮,乾淨又整潔。

王強帶著妹妹她們和三隻變異大狗,花費了二十分鐘左右,直接登到了文廟嶺的頂部,這裡是一片不小的石塔林。

這裡的石塔林,可不是最近建造的,而是從明代中葉,文廟和武廟建造的時候,就由古人手工打造而成的。

文廟嶺和武廟嶺頂部的石塔林,佔地面積都一樣,都在畝許大小。

文廟嶺頂部塔林的最中間,是一座高高聳立的石塔,底部有九米方圓,高有六層,每一層高度為三米左右,看上去很讓人震撼。

大石塔越是往上,就越小,直到了第六層的頂部,則是一根避雷針模樣的石柱,像是一根電杆樹一樣的大小。

這片石林,有著裡三層、外三層的石頭欄杆圍著,四周有入口,地面全部由大塊的青石板鋪就,看上去很是肅穆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