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丫頭的動作真快。”

王強才來到山腳處的第二層梯田邊上,抬眼望去,就見到第二層梯田的果園裡,靠近山體的一方,耕地工作,已經做完了。

沿著靠近山體一方的梯田上,有著一條寬約三米、由蓬鬆細碎泥土形成的整齊耕地。

他家的梯田,與外界的梯田,在佈局上有著一些不同。

每一層梯田,橫向面積都較大,靠近山體的一方,先前並沒有種植任何的農作物。

果樹在每層梯田上的種植,分為環繞整個大茶山的兩大排。

一排靠近田基,距離田基約一米左右。

還有一排,種植在梯田的正中間位置。

兩排果樹的種植互相錯開,每一棵果樹之間距離在三米左右,形成一個個等邊三角形的間距。

遠遠地望去,就像是兩條綠帶一樣,繞著山體的每一層梯田一圈。

至於靠近山體的一方,全是空著的。

這是為了讓果樹有著足夠的採光條件,還有就是利用果樹的根系來穩固田基,防止水土流失。

每層梯田的四方,都有兩條由青石板砌築的溝渠連通。

這兩條由青石板砌築而成的溝渠,一條是進水溝渠,另一條的排水溝渠。

它們平時的青石板閘門,都是落下到底部,把溝渠的進出口封閉起來的。

乾旱季節,只要把四方青石溝渠進水口的青石板閘門拉起來,溝渠中四季流淌的山泉水,就可以流進每一層梯田的橫向小土溝中,進行梯田的全面灌溉。

綿綿雨季的時候,則是把每一層梯田四方的排水口青石板抽起來,積水就會順著每一層梯田四方的排水溝,直接流進那大茶山的兩條天然大水溝中,然後流進茶江河。

有了這種完善的排灌溝渠,王強家的大茶山梯田上,排灌工作就相當簡單,只需在需要的時候,去山上一趟,把排水溝或是進水溝的青石板閘門抽起來就行。

排灌工作完成後,再去把閘門放下。

平時不用去理會。

大茶山最下面的十層梯田,寬度都比較寬,中間種植的那一排果樹,距離內側山體有三米多。

而播種機的寬度,還不到三米,完全可以貼著山體一路開過去。

這樣一來,開啟了耕地模式的播種機,只需要靠近山體開一圈,一層梯田的菜地就能夠全部耕作完畢。

因此,王強現在看到的這一幕,就是第二層梯田中,準備用來種植蔬菜瓜果的耕地,已經耕作完成的情況。

大茶山下的第一層,是王強家用來種植水稻、玉米的梯田,不適合用來種菜。

而從第六層梯田開始到第十二層梯田,則是用來種植土豆和紅薯、馬陵瓜的。

這兩種高產的雜糧和馬陵瓜,生長的季節正好錯開。

六層梯田,馬陵瓜和紅薯各半,每年晚春開始種植一季,土豆每年晚秋種植一季,形成一個完美的種植迴圈模式。

只不過,每次收穫過後,都需要及時的追肥才行。

至於從十二層開始往上、大茶山上其它的那二十一層梯田,因為高度太高,種植糧食和蔬菜很麻煩,目前只是全部種植了各種不同的果樹。

那足足幾百畝的果樹種植,目前成為了王強家的最大收入來源,支撐著自家兩個公司大工地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