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好景不長(第1/5頁)
章節報錯
“哞……”
黃昏,隨著太陽漸漸西斜,渭滿鎮的村民也各回各家,鎮上的家家戶戶上空都飄起了炊煙。
“吃飯了吃飯了!”
佔地五分的石砌小院裡,當一名穿著少民服飾的健婦提著一鍋雞肉走到院子裡,將雞肉放在桌上,呈現在朱慈燃面前的是一頓較為奢侈晚飯。
一鍋土雞肉,一盤朱慈燃沒見過的野菜,還有一盤蒜苗炒的臘肉,最後是一鍋酸菜土豆湯。
兩葷一菜一湯,吃飯的人是田頭的老丈和他媳婦,以及朱慈燃加劉順,以及翻譯張修。
五個人四個菜,不可謂不豐富,最少在朱慈燃走過的這麼多地方里,這一頓飯要比其南溪村的飯菜還豐富。
滿滿一鍋的稻米飯,朱慈燃打了一碗,試了試口感,有些硬,不如四川的米好吃,但香氣更充足。
一口臘肉下肚,也不知道燻了幾年的臘肉香氣撲鼻,一股柴火味湧上鼻頭。
“好吃!”
朱慈燃和劉順、張修互相對視了一樣,而聞言的鮑老丈也笑道:“好吃吧?這些臘豬腳我燻了五年了。”
“多吃點多吃點。”鮑老丈的妻子也不停地給朱慈燃他們加菜。
或許是因為一路風餐露宿,十四歲的朱慈燃看上去有十七八歲的年紀,這讓她們想到了自己的兒子。
“夠了夠了夠了……”
望著被夾滿的碗,朱慈燃趕緊說可以了,同時打量起了這院子。
石砌院子裡有三間石屋,屋子用水泥填縫,屋頂是最便宜的白灰瓦。
後院和南溪村的村民家裡差不多,牛棚和茅房、柴房。
整體看下來,在朱慈燃心裡,最差的還是飽受旱情最多,遷移人口一直上不去的山西。
“大娘你們家裡的小輩去哪了?”
張修長得有些白淨,畢竟是四夷館出身的官員,作為未來有可能出使的使臣,他的長相很符合明代百姓的審美,因此他的詢問讓鮑老丈和鮑大娘不容易反感。
樸實笑著的鮑大娘一手端碗,一手夾肉給張修:
“出去了,老大和老二都去當兵了,老三和老四去昆明的府學讀書去了。”
“當兵?哪年去的啊?”張修吃著飯,好奇詢問。
“天啟十四年的兵,去兩年多了,好像被派去舊港了,年底就能調回雲南。”
鮑老丈說著,同時也夾著肉吃了起來。
“這樣的飯菜不是頓頓都能吃的吧?”劉順作為錦衣衛,還是比較瞭解雲南情況的,因此他讓張修作為翻譯,為自己詢問著鮑老丈。
“那肯定不能天天吃,平時就吃炒土豆塊,然後殺一隻雞,省著點吃,一隻雞能吃兩天。”
“每年過年殺一頭豬,然後六七天吃個一頓臘肉。”
鮑老丈說著自己的生活,朱慈燃也好奇詢問:“家裡養了多少家禽和豬,其它村民家裡怎麼樣?”
“養了十二頭豬,有三個豬舍,還有二十幾只家禽,兩頭牛一匹挽馬。”
“我們家稍微多些,正常家裡基本也就七八頭豬,家禽和牛馬都差不多。”
“這麼多?!”劉順有些詫異,鮑老丈則是笑道:“這幾年日子好了,自然就多了。”
“鎮上的皇店有飼料,一石只要二百文,差不多四百文就能養大一頭豬。”鮑老丈給他們算著賬。
“田裡的糧食拿去賣,差不多能有個五六百文,差不多十畝田就能養十四五頭豬。”
“村裡現在哪家都是四五十畝田,我家這種主要是兩個兒子在當兵,每年給家裡寄銀子,所以能多養一點。”
飯桌上聊天總是能讓飯桌持續的時間更長,朱慈燃有意想多瞭解一些,因此追問道:
“按照口數,老丈你家有六十畝地才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