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十八年六月初五,內閣次輔孫傳庭告老還鄉,皇帝朱由校念其功勞,晉其為代國公。

孫傳庭告老還鄉後,不出預料、原閣臣金鉉被升為內閣次輔。

與此同時,閣臣周延儒也在初十告老還鄉,但對於周延儒,皇帝朱由校的賞賜就顯得低了許多,僅僅是加了太子太保的虛銜。

兩個閣臣退出閣位,這讓許多人都關注起了空下的閣臣位置。

只是不等他們等到閣臣票擬的召開,內廷便突然下旨,著上直都督府都督李定國為徵南總督,親領上直四騎衛,節制西軍,收復恆河失地。

這是大明自天啟二十三年以來,第一次進行五萬人以上的戰役。

此戰陣容在當時的大明百姓眼中也頗為豪華。

徵南總督李定國,徵南左將軍吳三桂、徵南右將軍馬祥麟、前軍總兵木懿、中軍總兵馬萬春、後軍總兵秦拱明。

此外,海上還有協徵南小西洋總兵鄭成功,合計海陸八萬大軍開始集結。

同時,為了分擔壓力,新任北軍都督朱慈焴派北軍副都督朱輔炬率騎兵四營,一萬兩千人征討開博爾山口。

小西洋監察使司戚武隆統帥諸藩六萬兵馬北上佯攻,分散莫臥兒兵力。

七月,沙賈汗著長子帶兵五萬駐守開博爾山口,奧朗則布率軍二十萬沿恆河佈防。

十月二十,李定國抵達前線孟加拉府,大軍集結完畢。

十月二十七,小西洋總兵鄭成功指揮海軍三衛兵馬,七十二艘蒸汽炮艇進入恆河,全殲莫臥兒兩萬水兵的同時佔據水利要道。

十月二十八日,李定國率六萬明軍渡河,海軍炮艇炮擊莫臥兒城池。

&nm的炮艇火炮並沒有如以往一樣發射出實心彈,而是打出了會爆炸的炮彈。

&nm的行營炮所發射的炮彈也開始爆炸。

在擁有了雷酸汞的二十幾年後,明軍總算裝備上了碰撞擊發式炮彈。

儘管它的威力遠不如十九世紀後期的碰撞擊發式炮彈,但面對十七世紀的城牆,它依舊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威力。

隨軍司馬朱和垠在給五軍都督府的奏報中寫到:

【南虜但聞槍炮轟擊聲,便見城牆傾倒、房屋崩塌,城中盡呼聲,屍體枕藉,是以我軍入城時,南虜早逃。】

隨軍司馬是在軍中記載軍報的官員,而朱和垠以皇太孫的身份參與戰事,很難說不是太子朱慈燃授意的。

至於朱和垠的記載也偏向現實,在“恆河之役”中,奧朗則布的二十萬大軍幾乎沒和明軍怎麼交手。

他們往往還沒看到明軍,就遭遇了明軍火炮陣地的炮擊。

當炮擊一開始,所有莫臥兒的軍隊和百姓便紛紛逃竄,而明軍也沒有著急追趕。

明軍總是在他們試圖停下來構築防線的時候出現,這樣一直把他們向西驅趕。

臘月二十七日,在朱慈烺、朱慈烜和朱慈炯與夏允彝返回齊國前夕,奧朗則布的二十萬大軍帶著八百多萬難民逃入渡過恆河,逃入德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大軍率先渡河,奧朗則佈下令讓難民們自行渡河。

由於許多難民不識水性,加上恆河前些日子下了幾場大雨,因此沉溺而死的百姓難以計數。

根據海軍隨軍司馬施琅的記載,奧朗則布的暴行導致了大量的屍體從上游被衝下,北岸的明軍忙於將衝到岸邊的屍體堆積焚燒,恆河上的海軍炮艇紛紛停火,避免螺旋槳被成片的屍體破壞。

這些屍體一連流下來十幾日,僅僅北岸明軍的統計就不下六十萬,隨軍司馬朱和垠更是在記載中說奧朗則布將百姓視為牲畜……

“南虜如此殘暴,若是他們能把麾下數千萬百姓當做自己的百姓,必不會如此。”

本島府瀛洲城碼頭上,當朱慈烺拿著報紙一邊走在街上,一邊感慨之餘,跟在他身後的兩人也忍不住點頭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