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當它悄無聲息的讓人們來到天啟三十一年時,一些萬曆年間的老臣也不可避免的逐步開始凋零。

這樣的變化加上第五大案的清洗,傳統儒家學派開始式微,崛起的是具有科學認知的官學派。

官學派的登臺,代表大明的統治階級進一步認識到了科學的力量,而他們所面對的局面也是空前利於科技創新的局面。

天啟朝不同於清朝,清朝刨除階級統治者的因素來說,所能利用的土地資源都是嚴重不足的。

儘管清朝有著漠北和西域、青藏,但以當時的科技水平,百姓根本沒辦法在這些地方耕種,能夠發展的地方只有傳統的兩京十三省,以及中前期不給漢人進入的東北。

稠密的四億人口擠在兩京十三省的地盤,導致許多省份的人力便宜到人力把牛耕都給搞沒了。

甚至到了鴉片戰爭之後,農村土布很長時間還把英國蒸汽機生產出來的紡織品卷的沒銷路。

英國人拿到紡織廠去問,最後就是根本沒法以相同品質更低價格做出。

人力比機械成本還低,這就很難讓市場出現機械的需求,這就是天啟朝官員面對的不同。

儘管河中、嶺北、安西、北庭、單于、烏斯藏等諸多省份的土地可利用率極低,但大明依舊有著廣袤的土地等待開發。

截止天啟三十一年,大明在舊港的人口也不過七百餘萬,東北四省則是不足兩千萬,南洲不過四百萬,泰西不過二十餘萬。

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擁有大量等待開發的土地,而作為這個時代的生產資料,沒有哪個王朝會嫌棄自己的耕地多。

況且,這還僅僅是外部情況,而內部情況也是各有不同。

天啟三十一年的雲南人口不過三百餘萬,貴州僅有二百萬,四川不過四百五十餘萬,廣西廣東兩省合計不過六百萬。

這些省份裡,僅四川來說,可開發耕地就不低於八千萬畝,而眼下大明僅開發不到四千萬畝。

除了江南三省,大明沒有哪個省的敢說自己的人口稠密。

就算是江南三省,其情況在天啟年間也是逐漸削弱的。

天啟二十三年時,三省人口接近八千萬人。

然而到了天啟三十一年的時間,因為火車和輪船的不斷增加,三省人口被朱慈燃遷移的跌落七千萬。

八年時間,上千萬人被遷移到了南洲、舊港、交趾和麓川、瀛洲等地。

當然,強行移民也讓朝廷的名聲不是那麼好。

相比較齊王執政時期百姓遷移後過去十幾年時間,依舊有87%的留存率,朱慈燃時期的留存率僅有49%……

這也就可以看出來,主動遷移和被動遷移的差別在哪了。

不過朱慈燃卻不管這麼多,因為他需要交給江南三省除南直隸以外,浙江和江西的影響力。

他的想法,與官學派的想法是比較貼合的。

官學派想要利用科技來開發大量待開發的土地,但哪怕就算是年開荒二十畝的拖拉機,也需要最少三個人來操作。

因此,只有先移民,才能發放拖拉機,進而開墾耕地,穩定交稅。

不得不說,在利益面前,百姓只能被官員安排一生。

天啟三十一年六月,戶部主事張儉上疏,言江南人口稠密而百姓分地不多建議效仿洪武、永樂年間從江南移民地方。

張儉的上疏貼合了朱慈燃的想法,但卻被孫傳庭、金鉉、顏胤紹等人駁回。

三人認為對江南三省的遷移政策應該維持齊王時期的政策,這樣既能保持江南的經濟,又能讓百姓心甘情願的遷移。

不過朱慈燃卻認為這樣遷移太慢,而事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