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嗚——”

“叮鈴鈴……”

七月,齊國的移民潮不僅沒有衰退的跡象,反而隊伍還越發壯大了起來。

南直隸的龍江港口幾乎被陸續抵達的齊國移民“佔領”了三年時間,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百姓抵達這裡,然後又在十幾天內被陸續遷移。

大明的蒸汽輪船數量已經達到了五百艘,而其中有三百艘就是專門用於遷移齊國百姓的。

對於一個王朝和皇帝、權貴階級來說,除了在天災瀰漫的時候,其他時候百姓都是一種資產。

可是在大明朝,儘管齊國遷移走了大明近四十分之一的人口,但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

為了送走他,權貴階級們默不作聲,而直接損失利益的皇帝和太子更是推波助瀾。

三百艘蒸汽輪船加航道上的近兩千艘貨船,這樣的規模讓齊國的各個港口,每天都需要接受來自大明的數千移民。

從北亞墨利加到南亞墨利加,漢人的足跡遍佈沿海,幾乎每一艘船都能給齊國帶來一個新的村莊。

移民的到來,讓齊國那龐大的官員系統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夏允彝是七月二十六趕回的西京城,而齊王妃的船隻將會在八月初一抵達西京城。

對於這件事,齊國官員都很重視,因此夏允彝趕回西京城後,便連忙針對移民和齊王妃的事情召開了會議。

會議的地點還是在長史府,因為齊王未抵達齊國,因此朝會必須留到他抵達時才能召開。

不算大的長史府內擠滿了官員,佔地半畝的會廳裡,最少有不下二百名五品以上的官員。

夏允彝坐在首位,面對下面那龐大的官員隊伍開口道:

“先說國事,再討論娘娘她們抵達的事情。”

“眼下,天津造船廠的師傅已經抵達西京造船廠,這代表西京造船廠需要增加投入,五年後必須達到年產三十艘蒸汽輪船的規模。”

“我齊國四周皆為大海,因此海防最為重要。”

“對於海軍的事情,我已經和都督府的遼東侯聊過了,此事不用再議。”

“需要關注的,主要是移民和工業,以及安置問題。”

“今歲以來,幾乎每一天都有數千移民抵達,他們的抵達代表了一座集鎮,幾處村莊。”

“我齊國的情況,爾等皆知。”

“雖名義上設有二十五府,一百五十縣,但實際上僅有二十府,四十六縣罷了。”

“立足現實,今歲的移民潮或許是我齊國發展最重要的助力。”

“全賴國朝相助,至今我齊國已有國民五百二十四萬餘人,在正旦節前夕,甚至能突破六百萬人。”

“歷經十二年,齊國發展尤為不易,因此對於到來的移民,務必需要按照最為利民的手段前來進行。”

“目前的移民數量眾多,因此遷移發放拖拉機的政策必須做出修改。”

“我的建議是恢復三戶一臺的政策,拖拉機不足的便以挽馬和耕牛代替。”

“至於糧食出口問題,由於我國需要承擔西利未亞三國和弗朗機國的糧食,因此在不影響本國國民生活的情況下,我的建議是將穀物出口,然後將野牛肉製成肉乾發放。”

“這樣會很辛苦,但也只會辛苦兩年,兩年後我們的耕地數量就會突破五千萬畝。”

夏允彝快速的說完了三個問題的解決政策,這讓下方的官員紛紛點頭。

先執行,總結問題後再上訴……這是齊國的老傳統了。

不過,當大明移民而來的官員太多時,齊國的一些傳統也在經歷著挑戰。

比如眼下,一名官員針對夏允彝的話提出了新的問題。

“夏長史,您只說了國民的問題,但我國糧食問題最嚴重的是土民問題。”

“目前我國登記造冊的土民有二百九十八萬戶,近一千六百萬人。”

“即便他們和國民一樣的標準,每年卻也需要吃掉四千萬石穀物。”

“我國眼下年產糧食六千二百萬石,二千三百多萬百姓和勞改工以最低的標準都需要吃掉六千萬石,僅能出口二百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