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略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朗朗讀書聲在大理府太和縣內的府學響起,作為明代大理府的治所所在,太和縣從天啟十七年就已經開辦了府學(中學)。

雲南人口雖少,卻也有近三百萬人口,在讀學子數量也高達六十六萬餘人。

經過精簡,眼下雲南諸多州、司均被合併裁撤,留下了二十六個府。

大理作為雲南人口較為稠密的地方,分佈著二十一萬漢少民族。

近太和縣,便有五萬人常住,其中一萬三千多人就讀於十二所小學和一所府學內。

這朗朗上口的讀書聲,便出自大理唯一的一所府學中。

在教室裡,一個佝僂的背影正在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一篇文字。

學子們拿著課本朗誦,渾然不知自己的這位教習,這位院長居然是曾經名滿天下的清流之一。

十幾年的時間,足夠許多人忘記許多事情,但對於楊漣來說,他似乎覺得自己越活越年輕了。

相比較廟堂上的勾心鬥角,課堂和校園能讓他更加放鬆。

“《沁園春·雪》是國朝齊王殿下創作的一首詞。”

“該詞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裡,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齊王殿下對大明壯麗河山的熱愛,同時也讚揚了當今天啟皇帝的雄才偉略。”

“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於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也是能代表齊王殿下豪放風格的一首詩詞。”

“好了,畢竟是國史課,主要還是應該講解齊王殿下的生平。”

楊漣擦了擦手上的粉筆末,抬頭看著課堂上的二十六個府學學子,拿起書本讀到:

“大明齊王朱由檢,他是國朝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數學家,天文家,文學家,科學家,農學家,改革家,教育家,發明家,繪畫家,書法家……”

“目前擔任國朝齊王,五軍大都督、上直都督、榮祿大夫、左柱國、驍騎大將軍。”

“作為海外就藩的開創者,他的藩國在南、北亞墨利加。”

楊漣讀著府學課本上的朱由檢,儘管自己已經帶過三個班級,學習了三次這篇課文,但還是不免在朗讀同時臉上重新掛起一抹笑意。

他為課堂上對齊王好奇的學子們講解課本上的知識,學子們也如海綿一般汲取著。

“鐺鐺鐺……”

一節課堂匆匆過去,當鐵棒敲響府學那一尺銅鐘的時候,這也代表下課了。

“好了,今天就學到這裡,下了吧,回家路上都注意安全,最好結伴而行。”

楊漣放下了書本,他從不拖堂,但這卻讓學子們嚎啕道:

“楊教習再講講啊!我們還沒聽夠咧!”

“就是就是!”

“再說下!”

學子們起鬨,想要獲取更多關於齊王朱由檢的知識,但對此楊漣也是如昔日教導般一樣笑道:

“好了,你們放假兩天,大後天來讀書的時候,我再給你們講解,走吧走吧。”

楊漣擺擺手,說著也抱著自己的課本走出了教室。

今日是府學放課的日子,大明的教育經過多次改革,最後定為了上五休二,才用了七曜的記錄法。

七曜在中國夏商周時期出現,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是當時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

如果和後世對應,那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不過在大明,日月兩曜是週末,學生放假的日子,而工人只有日曜一天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