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食麵食!好吃的麵食嘞!”

“剛出爐的熱饃饃,柔軟好吃的緊嘞!”

“走走瞧瞧,給娃娃買幾個玩具不是壞事”

“客官……”

四川,作為後世的西南大後方,它在明代的作用也是如此。

作為四川的省會,成都府成都城佔著成都八百里平原,不管時代如何更迭,它的經濟依舊是大明較好的城池之一。

儘管由於天啟年間移民,疆域拓展,導致其經濟更迭、併成為了王朝疆域的腹地,但它依舊承擔著支援西北、烏斯藏等地百姓糧食的重要責任。

農民種糧食、官府買糧食……

這樣的一種簡單經濟結構讓四川百姓受益,成都府的農民一旦有了銀子,想到的也自然是在成都消費,讓成都變得更為繁華。

朱由校和朱由檢在李邦華的帶領下,在成都城內穿梭,感受著成都百姓的生活。

站在城樓上,朱由校和朱由檢向下眺望,看到的是街巷中稀稀疏疏的人流。

相比較宋代的成都城,元代的成都城實際遭受了許多破壞,這其中尤其以人口為主。

這個時期,整個四川的人口遭受屠戮,城池被隨意推倒,傳統漢文化一度消弭於四川。

元朝滅宋前,由於蜀中承平日久,人口驟增至一千六百餘萬,同樣因為承平已久,所以四川各地的城池防務根本無人過問。

因此,當蒙古軍即將深入蜀境時,川西平原的防務之鬆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號稱成都“外蔽”的綿州(綿陽,由於長期城池不修,導致“頹墉壞塹,若有若無,三尺之童牧可挑而逾”。

號稱“東西之衝”的懷安軍,當地防禦工事也不復修葺,以至於“歲月既久,漸以頹塌”,“人皆可逾”。

至於號稱“西南大都會”、四川制置司駐節的成都城,原本無險可守,城防部署薄弱,在端平三年蒙古兵臨城下之時,城內所管之軍,總數不過七百,其城郭樓堞形同虛設,由此可見一斑。

宋元戰爭中,成都城是蒙古軍最先攻取的目標,早被焚燬一空。

雖然南宋四川制置使陳隆之曾經於淳祜元年,在成都、漢州舊城的基礎上“復立其城”,但很快又遭破陷。

鑑於在蒙古鐵騎的衝擊面前,川西平原無險可守,南宋不得不放棄包括成都在內的平原郡邑,設在成都的軍政機構也相繼搬遷到金堂雲頂山上築城據守。

在成都城被宋軍放棄十餘年後,當地基本依舊成為廢墟,而蒙古軍隊直至於十二年後才進駐成都平原,重新修葺宋軍廢棄的成都城的“樓堞隍塹”,由此奠定了有元一代蒙古統治成都的城防基礎。

不過,在之後的拉鋸戰中,蒙古人也認為成都平原更適合養馬放牧,因此對成都城的建設往往只在意內城,而無意外城。

這樣的局面,直到洪武四年明夏政權被大明覆滅,曹國公李文忠奉明太祖之入蜀撫綏軍民,修築成都新城才宣佈結束。

從明初洪武年間增築成都外城開始,成都城歷過多次浚修,分別是洪武二十二年、宣德、嘉靖三次浚修。

因此,儘管成都城內的百姓換了一遍又一遍,但成都城依舊保留了明初的原始風味。

成都城內,那四座高聳的城樓上插有一面大旗,在月城的空間,各繪有一座小廟。

東門是五顯廟、南門是關王廟、西門是溫帥廟、北門是玄壇廟。

朱由檢他們此刻站在北門玄壇廟的上方,站在這裡可以將成都城一覽無餘的盡收眼底,而在這其中,最顯赫的是居於城中心位置的一圈府宅。

“那裡是哪裡?怎麼佔據了那麼大片位置?”

看著那佔成都近三分之一的建築群,朱由校皺眉抬手,指著那片建築群詢問李邦華。

對此,李邦華有些猶豫,但片刻後也老實作揖回答道:

“萬歲,那是是蜀藩王居住的蜀王府,那裡是一座城中之城。”

“在它四周的建築則是若干郡王府第,其中屬南川郡王府、慶符郡王府、德陽郡王府、太平郡王府、富順郡王府等郡王府面積最大。”

“……”聽到李邦華的話,朱由校老臉一紅,屬實沒有想到蜀王府一系藩郡王居然佔據了成都城那麼大的面積。

由於蜀王眼下依舊遷移印度廝當就藩,因此眼下的這些藩王府,郡王府都是內廷派人來管理,支出不小。

“這蜀王府和郡王府,眼下留作何用?”

朱由校詢問李邦華,李邦華聞聲作揖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