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嗚——”

九月下旬,伴隨著汽笛聲在天津的近海響起,率先乘坐輪船返回大明的金鉉在經歷了半個多月的奔波後,總算是返回了他闊別十年的大明。

“總算回來了……”

眺望遠處海平線上的天津港口,金鉉百感交集。

時至今日,大明至齊國的航線已經被早早開發出來,沿途的島嶼,只要有澹水存在,便會有屬於大明的軍鎮在島上。

島上儲存著從大明、齊國運往當地的煤炭。

雖然木質帆船的速度慢,效率慢,但用它們來運送煤炭還是可行的。

因此,每個島上都儲存了大量的煤炭、澹水來作為航線上船隻的補給地點。

不過,正常來說,只要在瀛洲補給好了煤炭和澹水,那基本上能在十六天的時間裡一口氣抵達齊國的西京城。

至於從瀛洲的北州府抵達南直隸則只需要七天時間,抵達北直隸則是兩天時間。

因此算上補給時間,從齊國西京城到大明天津港,所需要的時間也不過是五十天。

當然,這是單程的時間,在單程路途結束後,船隻要進行為期一天的檢查和部分零件保養工作,不過即便算上這點時間,來回也僅僅需要五十一天罷了。

從當初的六十天縮短到現在的五十一天,這是無數船隻過往才尋覓出的最佳航道。

雖然看上去沒有進步太多,但每趟來回能縮短九天,六趟來回下來就能省出一個月的時間。

因此,眼下的輪船是能在一年內來回進行七次移民行動的。

“嗚嗚——”

汽笛聲打碎了金鉉對這一路的見聞,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他們已經進入了天津港。

在金鉉的記憶裡,十年前的天津港也算是繁華,但比起齊國眼下的京門港還是略輸一籌。

當然,這裡的“輸”,指的是天津港的建設,以及港口能停泊的船隻噸位。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齊國在進步,天津也沒有再原地踏步。

天津港口設施的在天啟十五年進行了升級,港口面積由升級前的兩萬畝,擴大到了升級後的十二萬畝,這也使得天津港在這個時代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它有一百二十六條海上航線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約有兩萬艘海船和六萬艘內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高達六千萬噸。

港口的裝置十分先進,擁有小型蒸汽機改造而成的起重機和各種機械,能輕鬆裝卸單體不超過一千斤的貨物,並且還擁有足夠儲存一千萬噸物資的大型倉庫,能停靠五萬噸以上的船隻。

儘管對於眼下最大船隻噸位僅為一萬七千噸(明制)的大明來說,這樣規模有些大,但這並不是為了現在而建造的,而是為了以後。

“嗚嗚——”

汽笛聲響起,港口上屬於市舶司的官員開始引導船隻入港,並引導船隻在合適的船舶位置停下。

當船梯開始放下,金鉉走下輪船的時候,他至今都還不敢相信自己回來了。

具有大明風格的混凝土港口,不僅僅是裝飾品,還有房屋也是一樣。

“大人,請上馬車,前往天津火車站後,我們只需要三個時辰就能抵達京城了。”

一下船,金鉉帶來的齊國護衛便開始對他全盤說出他們所得知的訊息。

對此,金鉉也是笑道:“我離開大明時,京津鐵路已經建好,我自然是知道的。”

“走吧,別讓殿下等得太久。”

說話間,金鉉上了齊國護衛準備的馬車,而現在的金鉉還沒有在大明吏部述職,所以實際身份還是齊國官員。

按照《大明·藩王律》中,藩國普通禮部官員前來大明,只能帶不超過五名護衛。

如果是六部侍郎級別的可以帶一隊十七人,長史可以帶一旗九十人,藩王則是可以帶一哨,五百四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