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手書,齊國長史金鉉升調京城左都御史,原齊國戶部侍郎夏允彝兼任齊國長史。”

“著金鉉即日出發返京,不得有誤……”

八月的最後一天,在已經十分繁華的西京城內,當金鉉和夏允彝看到這份用鼠毫書寫的紙條手書時,他們二人的第一反應就是……

“出事了。”

金鉉收起了紙條,一臉嚴峻。

他很清楚,齊王殿下不會無緣無故叫自己回京,既然眼下叫了,那一定是有大事,並且還是燕山派的大事。

聯合眼下距離齊王當年所說天啟二十三年就藩的訊息,金鉉大概猜到了自己這次回去是被委任分化燕山派。

“南崑崙監察使司的顏胤紹,估計也要被調走了。”

金鉉對夏允彝開口,他這一說,夏允彝立馬理解了是什麼意思。

對此,他有喜有憂。

喜的是他們把齊國已經建設的很好,而齊王也終於要就藩,來肯定他們的成果了。

憂的是齊王想要就藩,那就得和燕山派做好一定的妥協,這一個不慎,大明朝或許會遭遇內亂,百姓生靈塗炭。

只是,他雖然憂慮,但卻不能表現出來,因為這會讓金鉉分心。

因此,面對金鉉的話,他果斷作揖頷首:

“齊國的事情交給我,我雖然不擅長軍謀,但齊國有楊炳文總兵,僅僅只是治理的話,我可保齊國無憂。”

夏允彝不是說笑,他雖然不是燕山派出身,但也是透過恩科的自學學子,並且是天啟十年、十一年、十二年這三年大明最優的十個縣令。

他或許不擅長打仗,但統籌資源,治理齊國這種事情對於他來說還是綽綽有餘的。

對於他,金鉉也十分放心,並且他也知道大明那邊事態緊急,自己必須立馬回去。

因此,他對門口的官員開口,讓他去自己家幫忙收拾行李。

夏允彝見狀則是感嘆道:“不回家與妻、子多待一些時間嗎?”

“我只是去大明做官,又不是一去不返,晚上有的是時間,眼下我主要還是想和你說說齊國的事情。”

金鉉苦中作樂,勉強笑道:“走,我們出去說”

見他要求,夏允彝也沒有拒絕,隨他一起走出了齊王宮的長史衙門。

二人在走出具有明代江南風格的長史衙門後,便來到了齊國的街道上。

雖然此地是東城,基本屬於各衙門的辦公區,但街道上還是有不少百姓來來往往。

他們的生活,可以從他們的身體看出。

眼下即便是大明,除了秦嶺、長江以南各省以外,其它省份很難看到身材富態的農民,西北百姓更是被大旱折磨得枯瘦如柴。

可是在這裡,即便是驅趕牛車剛剛從田間勞作回來的農民,也可以說長得膀大腰圓,活脫脫就是一個五尺有餘的水泥墩子。

如他這樣體型的人不在少數,而這一切不僅僅是因為糧食夠吃,還因為那充足的肉食。

在眼下的齊國,由於羊肉、豬肉尚且屬於奢侈品,因此百姓只能吃魚肉、旅鴿肉、野牛肉。

隨著大量移民的湧入,齊國已經恢復了一個正常國家的經濟秩序,不再依靠糧票、肉票等票類做交換,而是進入了貨幣時代。

作為可以開府、並且有鑄幣權的藩國,齊國是可以自己印刷貨幣。

大明通寶的紙幣已經在四月份開始發行,百姓的接受程度也比較高,齊國國家銀行也接受紙幣換取金銀的行為,所以齊國百姓沒有什麼抗拒的現象。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一百文便是齊國的主要紙幣面額,而一文錢依舊用天啟通寶來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