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今歲打老虎(第1/5頁)
章節報錯
“走?呵呵……我徐家田地數千頃,奴僕上千,豈是一時便可變動的?”
“沒錯,我就不信朝廷會不念及我祖先為朝廷出力之功,禍害我等功臣之後!”
南直隸蘇州城內,當一道道聲音響起,一座規模宏大的府宅之中卻也聚集了數百男丁。
雖說是一座私宅,但該宅佔地面積近八十畝,整處建築分東、中、西三部分。
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
中部為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佈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
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
雖說看似面積不大,但其規模卻已經比得上一些小的郡王府了。
至於此地是哪裡?恐怕那牌匾上的“拙政園”三個字已經足以解釋。
作為後世聞名的蘇州四大園,拙政園由正德年間官場失意的御史王獻臣擴建暫居,隨後其子將其園輸給了徐家,徐家因此入主拙政園。
這一入,便是足足百年時間,而同為四大園之一的留園,也是同宗另一徐家的私產。
雖說主次有序,但也看得出徐家的財力充足,不然不可能一下子購入兩個名園。
只是從萬曆年間起,徐家便已經開始衰老,究其原因是朝中無人,日漸可欺。
到了天啟年間,齊王主政,徐家才有了一些機會,在朝中有了幾個六七品的子弟為其撐腰。
邑陵的事情一經傳開過後,徐家依仗著自家的幾名官員,並沒有選擇變賣奴僕、家產,遷移海外來保命,而是選擇了負隅頑抗。
他們倒是要看看,如果他們不遷,那齊王是不是真的會將他們遷往昌平,為先代皇帝守陵!
“我徐家的田畝,若是朝廷能吃下,那我們便遷移,若是朝廷吃不下,那也不是我們的問題。”
坐在主位,徐家家主徐績老神在在的說著,似乎他們家的家產已經到了連朝廷都無法收拾的地步。
可面對他的桀驁,下面的徐家子弟並不覺得奇怪,而是覺得很正常。
徐家盤踞蘇州數百年,其田產數十萬畝,奴僕上千人,佃戶十數萬人。
除此之外,其家還有蘇州城內兩條街道的店鋪,以及為其工作的數百夥計。
這麼一看,徐家簡直比新政前的許多藩王府還要強勢。
這還僅僅只是徐家主家,分出去的旁脈也在江南各地混得風生水起。
主家、旁脈的家產加在一起,徐家上千子弟佔據的,是江南二百餘萬畝耕地,而他們的奴僕佃戶也多達數十萬。
這裡的奴僕和佃戶並不一樣,明代的奴僕主要由官賜奴和官奴所構成。
如明太祖賜李善長卒百二十人為奴軍﹐後賜以鐵冊﹐又謂鐵冊軍。
永樂時,凡從建文不附燕兵者多被殺,被害者的親屬全淪為樂戶,編入奴籍。
嘉靖以後,江南經濟發達,富戶尤多,有的富戶蓄奴多達一兩千人。
凡此類奴僕都立有賣身契約,子孫累世不得脫籍。
因此只要一個人犯了罪,成為了士紳的奴僕,那他的生生世世,子子孫孫都將是士紳的奴僕,除非有人廢除這條律法。
徐家的桀驁來源於他家中那千餘奴僕,而江南各地士紳的桀驁也來源於此。
他們自然不是想依仗奴僕和朝廷對抗,而是想的很清楚。
既然朝廷選擇田畝互換,那就拿出足夠多的海外田地給他們,讓他們把田地心甘情願的交給朝廷。
這樣一來,不管是朝廷還是士紳,大家都高興。
徐家的想法如此,蘇州城內的彭家、宋家、沉家、士紳,還有松江徐家、杭州孫家、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