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破屋太子(第1/4頁)
章節報錯
“嗚嗚——”
“車來了!車來了!”
二月下旬,當朱由檢剛從西寧離開不久,伴隨著火車的汽笛聲響起,一路探訪大明各地的朱慈燃也成功從杭州走走停停抵達了南京。
他們這一路上經過湖州、嘉興、蘇州、常州,幾乎將大明最為繁華的地方几個地方走了一遍。
當地的人口幾乎隱藏過半,修建鐵路的人群也是浩浩蕩蕩。
由於已經對江南的情況大致瞭解,朱慈燃沒有進這幾個城池休息,只是在外圍觀望了一下。
不過,當他來到南京,這座城池就是他不得不進去的地方了。
南京,古稱金陵,此地自古晉代以來便是繁華富庶之地,即便是在後世也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上的重要城市。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的眼中,這裡是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
在統治者們眼中這裡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是重要的賦稅繳納地,所以才有了“天下財賦出東南,而金陵為其會”的說法。
大明中後期,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一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南京這座繁華商業城市的貢獻。
天啟十七年,即便是北方大地被天災攪擾的一片糜爛,南京城卻依舊繁華,這也使得很多人為崇禎皇帝感到惋惜。
當年作為擁有兩京制的大明,後世許多人都在想如果崇禎皇帝能在北京城破之前逃到南京城,依靠江南之地的財力,是否有可能東山再起。
儘管這個想法不太現實,但這也足以說明明末南京城的商業到底有多麼繁榮。
如眼下,當朱慈燃他們路過“京杭鐵路”南京城東站的時候,在這裡乘坐火車的百姓、商賈可謂黑壓壓一片。
作為大明掌控東南的樞紐,南京城的北站與東站佔地面積分別達到了一千畝,約六十一萬四千多平方米,並設定了十八個站臺,三十四條線路,年客運量可以達到三千餘萬人。
之所以會建設這麼大,主要還是因為南京的人口在天啟十六年成功突破到了一百六十萬人。
“這麼大的火車站都能擠成這樣,這南京城得有多少人啊……”
在火車站門口,朱慈燃坐在四輪車上,看著廣場上坐在休息椅的上萬人,朱慈燃很難想象廣場都這樣了,車站裡會擁擠成什麼樣。
面對他的詢問,劉順稍加思考就回答道:
“我記得天啟十六年六月的時候,戶部就上奏過,南京城人口突破一百六十萬,現在想必更多。”
“一百六十萬……”聽到南京城人口比北京城多出三十多萬,朱慈燃不免咋舌。
人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地方的繁榮程度,而幾乎從朱元章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時開始,南京就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池。
單單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人口就達到了七十萬人。
等到永樂皇帝登基之後籌措遷都,即便在遷都北京之時帶走了十幾萬的商戶以及手工業者,使得南京城人口下降至五十餘萬,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但南京城畢竟對整個江南地區有虹吸效應,因此到了成化年間,隨著大量人口的湧入,南京開始恢復從前的繁華。
由於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很多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只能進城尋找生路,因此使得南京城人口暴漲。
人口的暴漲也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使得南京經濟開始騰飛,加快了江南城市化的進度,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稱明代江南又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
在萬曆年間,就有人說南京城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一百二十萬人之多。
之所以無法繼續增長,是因為這座城池和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了南京城,讓它不能再養育更多的人。
但是隨著朱由檢的軍事行動,海外行省的開闢,源源不斷的海外糧食開始湧入江南,南京城的人口開始再次增長。
眼下這一百六十幾萬的人口只是海外糧食湧入的餘波,隨著京杭鐵路、松川鐵路的修建和竣工,南京城的人口或許會迎來一個爆發。
朱慈燃他們看了看火車站的景象,隨後便騎車從南京外城的仙鶴門進入了南京城內。
作為大明的儲君,未來的皇帝,朱慈燃來到南京的第一件事,自然是代表自家父親,叔父前往明孝陵,對大明太祖高皇帝進行祭拜。
只是南京城的發展過快,萬曆年間還有大片耕地的外城,眼下已經是街道交錯,商鋪遍地的一座純商業型城池了。
從仙鶴門進入南京城,哪怕僅僅只是外城,但城中各種經濟活動令人目不接暇。
騎車在街道上,朱慈燃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店鋪,街道上也人流如織。
在這裡似乎沒有鎖“同行是冤家”的話,因為同一型別的店鋪往往集中在一起。
小吃街、成衣街、鞋帽街、花卉街、書街、戲臺街……
店鋪以街道聚集在一起,可見南京城的商業區域劃分還是很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