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解放烏斯藏(第1/5頁)
章節報錯
天啟十二年二月,在朱由檢的推動下,拖拉機以一種公開示範的方式出現在了大明百姓的視野中。闌
與此同時,天下各城鎮與鄉村的佈告同時更換,具有圖文的佈告向天下百姓展示和介紹了什麼是拖拉機。
不過,告示上也著名了,拖拉機只會提供給向外遷移的人,如果不想要拖拉機的人家,也可以轉而得到兩頭耕牛作為開墾工具。
這樣的訊息實際上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因為除了看過拖拉機的官員和百姓以外,其它大量百姓都沒有太過關注這件事情。
遷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只要有活路,沒有人會願意遷移,比如眼下的山西和陝西就是一個例子。
大旱下的陝西只能承載二三百萬人生活,而山西也只能承載五六百萬人。
但問題在於,大明朝廷在當地的常平倉,不斷地放出糧食,抑制糧價,加上以工代賑,百姓有了活路,自然就不會離開。
只是伴隨著北方旱情減退,以及這些年府道、縣道的修繕在不斷完善,大明在兩省的用工人數也急劇下降。闌
截止二月十五,鐵路在山西段的路基建設已經全部完工,接下來就是長達一年的鐵軌鋪設工作。
失去了路基的建設,數十萬山西百姓也失去了工作。
府道、縣道和鄉道的建設人數已經充足,也就是說這是去工作的幾十萬人只能回家務農。
一部分生活在大同府和太原府的百姓,為此早就有了打算,他們在路基建設完工後,選擇了變賣房產,將田地交給村官所的村官們,以一畝田地十石糧票的價格,帶著足夠的糧票開始了遷移。
上萬戶百姓,六七萬百姓開始了遷移,而這只是山西的一個縮影。
大旱雖然消退,但大半個山西依舊還處於旱情裡,倒是陝西得到了喘息的時間,除了只有不到二十萬人居住的延安府外,陝西其它地方的旱情基本消退。
北方的旱情得到了控制,但那些依舊處於旱區的百姓在沒有以工代賑的政策扶持後,最後只能走向遷移關外的選擇。闌
與此同時,消停了一年的南方也開始出現了旱情。
南直隸的鳳陽府、除州、揚州、和州、應天府、常州府、鎮江府、蘇州府、松江府皆有旱情。
浙江的湖州、杭州與嘉興也有旱情的跡象。
江西的南昌、廣信、饒州、九江、南康等地也紛紛爆發旱情。
最後的是湖廣的嶽州、常德、長沙三府。
這其中,嶽州和常德、長沙三府去年就經歷了一次地震,今年的旱情又緊接著爆發,百姓艱苦,不少人在看到朝廷建議遷移麓川的皇店告示後,紛紛變賣田產換取糧票來準備遷移。
為了推進這次遷移,朱由檢將標準一提再提,甚至提到了“遷移麓川者,一人二十畝熟田”的遷移獎勵。闌
朱由檢不再推行以工代賑,甚至開始故意放縱地方糧價上漲的行為。
在沒有了朝廷的調控後,南直隸的糧價從每石四百文,上漲到了每石六百八十文,肉價也是不斷上漲。
江西的糧價從三百八十文漲到了五百文,湖廣的糧價從四百文上漲到了五百四十文,浙江從五百文漲到了七百文。
至於北方,山西的糧價從官府控制的五百文漲到了八百文。
對於即便每日打工,一年也不過只有五六兩銀子的百姓們來說,這次的糧價上漲幾乎是逼著他們遷移。
這便是朱由檢使出的“暴力”手段。
正如他所說的一樣,天下萬方都有罪,但這些罪加在他身上就足夠了。闌
如當年皇店壟斷食鹽,將鹽價提高一樣,許多百姓紛紛謾罵著朝廷,但為了生計,一些抗風險不強的百姓還是選擇了遷移。
各地選擇的地方不一樣,如山西選擇的是東海省和漠東省,湖廣選擇的是麓川。
至於江南三省,他們並沒有選擇去麓川,而是選擇了下南洋去舊港。
大明對舊港已經經營多年,許多沿海百姓都遷移去了舊港,留在江南的百姓,多多少少都有親戚選擇去了舊港,因此詢問之下,他們放棄了麓川,選擇了遷移舊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