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砰砰砰——”

海面、伴隨著火炮的怒吼聲,一艘艘試圖駛出港口進入大海的船隻被炮擊的石彈擊沉,而它們的對手是體型比他們大上數倍的一艘艘武裝商船。

這裡不是安南,更不是天竺,而是對大明來說近在遲尺的日本神戶和大坂。

天啟七年已經過去七個月,這七個月的時間,顏思齊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的在享福,而是在東軍都督府兵馬抵達後,第一時間拿下了九州島。

也就是說、此時日本四島的本島、九州、四國、北海道中,已經有兩個島嶼被顏思齊奪下。

依仗自己數量龐大的武裝商船和上面裝備的燕山大將軍炮,顏思齊選擇大軍南北夾擊。

他親領四營拱衛營襲擊本島的神戶和大坂,而這兩個港口則是德川幕府本國海貿中貿易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更重要的是,神戶和大坂身後,便是大和後水尾天皇所居住的京都城。

拿下京都,俘獲天皇,這將是對德川幕府的一個重要打擊行動。

四營兵馬在顏思齊的帶領下登陸神戶、大坂,而南邊的鄭芝龍則是帶領其餘兵馬登陸本島南部的山口、廣島,向著北部進軍。

對於顏思齊的軍事行動,德川幕府的將軍德川家光自然是採取了阻擊的行為。

九州和四國等藩臣的覆滅和投降,讓本島諸多大名紛紛看出了顏思齊的野心並不止如此。

因此、當顏思齊開始徹底入侵本島時,本島之上的大名們便在德川家光的號召下,組成了十五萬軍隊,三十萬民夫,號稱五十萬的聯軍。

從天啟六年開始,儘管德川幕府就已經接連敗退,但十五萬軍隊中,依舊有三分之一屬於他們。

擁有絕對的兵權後,德川家光指揮十五萬軍隊以山口、廣島、京都、奈良、大坂、神戶、名古屋等地為守勢,試圖在持久戰中拖垮顏思齊。

他會這麼安排很正常,因為眼下的日本四島中,九州島和四國島的人口加在一起也不過兩百萬。

相比較之下、擁有一千五百多萬人口數量的本島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後勤保障。

由於拱衛營更換甲胃和衣服、旗幟,德川家光雖然猜到顏思齊的身後有大明的身影,但並沒有想到大明會親自下場。

擁有水兵一營,步兵五營的顏思齊在兵力上雖然只有兩萬人不到,但仗著火器犀利,人數較少的他們依舊在強攻人數是他們八倍以上的德川幕府。

一艘艘運兵舟登陸大坂,下船的是一隊隊穿著粗製甲胃的拱衛營士兵。

他們下船後將船上的戰車組裝起來,隨後將一床輕飄飄的棉被丟到了海水中,將滿是海水的沉重棉被放在簡易戰車上後,便手動推著戰車開始登陸作戰。

士兵排成豎排,用戰車作為掩護,兩人推車,十人弓著身子在後方。

這樣的場景佈滿了大坂港口的海岸線上,規模數以百計,一營三千餘人登陸海岸線,並將戰車推進,向著大坂城進軍。

儘管在朝鮮之役中被明軍用火炮狠狠的教訓了一頓,但德川幕府在奪取權力後,治內的火炮數量並不多。

如大坂城中,射程能超過一里的火炮不過只有八門,其他所謂的火炮,無非就是諸如明軍抬槍一樣的大號火繩槍罷了。

此時的大坂城,由於十四年前德川家和豐臣家的戰爭而被破壞,儘管從天啟元年開始修繕,但至今不過完成了三期工程中的兩期。

但由於大坂位置重要,還需要考慮來自海上的威脅,因此德川家將大坂城的天守則設定在了不同的位置,並且建造的位置更高。

西城牆、北城牆、東城牆,以及眼下南邊拱衛營需要進攻的第三城牆都是用石質堆砌,石牆高度的不同厚度十餘丈。

儘管城池規模不大,但在城牆這塊並不輸於大明的一些重鎮。

“放!”

“砰砰砰……”

伴隨著八門火炮的點燃,一枚枚三磅的石彈被射出,跨越半里的距離後,只有三枚擊中三輛戰車。

浸透海水的棉被抵擋了大部分衝力,但戰車木板的背面還是被打出了擊打後炸開的痕跡。

“固守等待火炮!”

負責率軍登陸的,是參與過復遼之役的一名三旬參將,名為楊天生。

此刻的他大聲吶喊,手上也拿起口哨開始吹動,有節奏的哨聲在他的帶動下被不斷的吹響。

漸漸地拱衛營的人不再追求進軍的速度,而是紛紛止步,等待後續沙船攜帶火炮登陸岸邊。

從大坂城頭俯瞰,寬闊的海岸線上,明軍用戰車形成了一個三層的防禦工事,而遠處的海中,一艘艘長達兩丈的沙船攜帶一門五斤炮和炮車被放下,由四名水兵負責運送登陸。

這樣的場景不止是一處,而是前來圍攻大坂城的六十多艘武裝商船全部放下了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