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北風蕭蕭、十一月的寒風、如刀子一般吹在人臉上,恨不得刮下一塊肉。
張家口、一個塞北與關內貿易互市的繁榮地點,又稱張垣。
此地歸宣府節制,在明朝建國兩百五十二年至今的歷史上,起初他並不顯眼。
永樂年間、這裡也不過有一些張姓的居民居住在長城腳下,而後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小鎮。
直到宣德四年,萬全右衛指揮張文在這裡修築堡壘,並將其命名為“張家口堡”,這座堡壘漸漸崛起。
嘉靖年間,因為蒙古部落的分裂,導致其中一部勢力的俺答汗部沒有了補給來源。
於是這一部的首領俺答汗多次上書明廷,請求雙方互通有無,但均被拒絕,最後才發生了俺達汗率兵衝擊京城的事情。
這事情本來是一件並不嚴重的事情,只要政策得當就能妥善處理,因此在隆慶年間,在高拱、張居正等人的操作下,大明批准了“互市”的政策,從此漢蒙兩族在邊境的一些地區開始了交易往來。
張家口的“互市”分為“官市”和“民市”。
前者主要是蒙古部落的統治者嚮明廷貢獻馬匹來換取明廷賞賜的布帛、絲綢等物資,後者則主要是明朝的百姓和蒙古牧民的交易。
這種互市的存在,為張家口從軍事重鎮華麗轉身為商業重鎮提供了條件。
萬曆年間開始,在張家口城內就已經開始出現如文昌閣、玉皇閣等建築,而之後哪怕一些蒙古部落和明朝交戰,也特意避開此地。
似乎在整個草原的蒙古部落中,張家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僅次於歸化城的存在。
就這樣、多次免於戰亂的張家口,人口開始急速的增長,到如今已經是一個生活數萬人的巨大堡壘。
在這巨大的堡壘中,民市的市場更是大的嚇人,足足佔了張家口近六分之一的面積。
這麼大的民市,也足以說明張家口商貿的繁榮,而這一日的張家口、更是因為一件東西的到來而熱鬧不已。
“掌事的、你這蜂窩煤太貴了,比柴火還貴。”
民市大門口的攤位上,一個攤位大張旗鼓的擺在這裡、卻無人敢於驅逐。
不僅如此、攤位面前更是圍起了裡三層外三層的幾十個漢蒙百姓、牧民。
在這攤位的背後、站著一個面容消瘦,卻掛著笑容的男人,還有三個幫忙幹活的夥計,而攤位上更是隻擺出了兩件東西。
一堆堆了兩米高的巨大蜂窩煤山,以及一個陶土製作的蜂窩煤爐。
正是這兩樣東西、吸引了來往蒙古人和漢人的注意。
蜂窩煤、這件東西以及出現在了張家口兩天了。
經過昨天這位掌事的演示和講解,不少人都明白了,這是一個可以燃燒很長時間,熱效率遠遠比柴火和煤炭持久的東西。
因此、今日一大早,許多特意趕來的蒙古人就帶著各自的想法前來採買了。
不過論做生意,蒙古人並不是漢人的對手,被騙了很多次的他們,這次也是帶著戒備心前來的。
剛才率先開口的便是一個諸多蒙古人推選出來的年長牧民。
他率先開口就是說蜂窩煤比柴火貴,而對此、那消瘦的中年男人卻沒有生氣,而是笑著解釋道:
“誠如這位兄弟你說的,這蜂窩煤確實比柴火貴,但是他燒的時間也比柴火久。”
“三十斤的柴火墩,頂多能燒四個時辰,燃燒之後的木炭或許能再燒一個時辰。”
“但是這蜂窩煤,用了我家的蜂窩爐後,三個蜂窩煤十五斤、可以燃燒整整五個時辰,並且不會有柴火那麼大的煙霧。”
男人講解了利弊,而對面的蒙古人聽到這男人居然說的是蒙古語,心裡也稍微對他有些好感。
“那你再說說價錢,兩千斤你的這個蜂窩煤,換一匹下等馬怎麼樣?”
“這真的換不了啊,這蜂窩煤這麼好,造價本就比較高,兩千斤一匹下等馬,怕是回去要被我們家主抽了我的筋皮。”男子故作嘆氣,隨後抓住了這蒙古男人的手。
他把手放到了對方的衣袖裡,嘴巴上說著:“這個數一匹下等馬。”
他的手掰開對方五根手指,卻見這蒙古漢子拼命搖頭:“朋友、這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