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藩王質問(第1/4頁)
章節報錯
“五殿下千歲!”
“籲!”
京城安定門、隨著朱由檢等人的到來、唱禮聲忽的響起。
可能是因為上次的事情,安定門的主將知道了朱由檢習慣性走安定門後,刻意的訓練了安定門的守城士兵。
比起上次、他們看上去精神了不少,而朱由檢也微微頜首後,降下了馬速。
和上次不同、上次是落日快宵禁了他們才回到京城,所以當時街上沒有什麼百姓。
但這次他們是申時(15點—17點)抵達的京城,所以此刻安定門四周還有著不少百姓。
晚明的風氣,與明初十分不同,朱由檢在安定門都能見到幾個身上穿著一些逾越禮制衣服的百姓。
他們聽到殿下兩個字後,頓時往人群裡蹲了下去,生怕被看到後,讓錦衣衛拿去。
這就是晚明風氣、很大程度上,百姓根本就不管一些朝廷定下的小規矩,江南一帶甚至還有百姓明目張膽的賣著頭盔這種屬於半違禁品的東西做帽子。
朱由檢見到後,也沒有生氣、叫人把他們拿下,只是輕笑了一下。
“看來晚明的社會風氣已經很開放了,不過這也好,更適合變法……”
他在心中盤算著,隨後對安定門守將道:
“辛苦了。”
“末將不敢……”安定門守將連忙回禮,而朱由檢見狀,也帶著錦衣衛們向皇宮慢慢走去。
街道上的人群很多、由於是冬季,加上五城兵馬司的懈怠,寬三十米不到的安定門大街左右的靈春坊、崇教坊沿街上都是擺攤的小商販。
這些小商販、別看攤子小,但客流量極大,哪怕一碗粉賣兩文錢,一天也能賺個二三百文。
按照朱元章定下的規矩,年入低於四十兩的小商人是不用繳納商稅的。
這樣做是吸取了元朝對所有商人商稅重,導致小商人依附在大商人麾下避稅的經驗。
不過、這樣的禮遇,到了明朝中後期,就成為了一個弊端了。
一些商人把店鋪開多,隨後把年入控制在四十兩一下,合法的進行避稅,倒是連這種最容易收的稅,大明都收不上來。
“要是弄出什麼經營執照一類的東西,對固定商販收取一年一百文,估計也能收上來不少銀子,還能避免他們被五成兵馬司和地痞流氓的勒索,是一件好事……”
“不過就是怎麼收稅成了問題。”想到這裡、朱由檢思考了起來。
按照大明朝1427個縣,便是每個縣只有一百個這種小商販,那一年也能收上來一萬四千兩。
若是要求商鋪門店也需要經營執照,並且按照門店的情況收幾百文一年、或者幾兩銀子一年的話,這麼一來稅源就變多了。
朱由檢看過京城的各種情報,京城城內外幾十個鎮、幾十個坊,有門店的商鋪是數以千記的,也就是單憑京城的商鋪和小販,一年收稅就能有近萬兩。
看著並不多,但如果嚴格收起來,一年能有二十幾萬兩銀子。
只要京城兵馬司配合,將所有門店檢查一遍,甚至不需要十天就能統計好所有門店,叫他們前往固定的地方辦理經營證,就能把這個稅收上來。
《從鬥羅開始的浪人》
每年幾兩銀子對於他們來說並不算多,作為大明朝中產的他們完全就可以拿出這筆銀子。
只要能在京城把這個模式穩妥的進行,就能擴大到北直隸的各縣、以及北方的各縣,進一步向南方擴大。
如果能讓天下都有這樣一個收稅的司,那麼後期會很有利朱由檢收商稅……
想到這裡、朱由檢準備想想這東西要怎麼做,才能在百官不反對的情況下進行。
在他這麼想著的同時、隊伍也抵達了皇宮的東華門。
檢查了令牌後,東華門的金吾衛兵馬便開門放行了。
只不過朱由檢一行人進入東華門的同時、文華殿門口的一些小吏,當即就轉身前往殿內去彙報去了。
急促的腳步聲在文華殿內響起,很快就走到了一個佔地很大的宮殿前。
殿門的兩位大漢將軍代表了此時皇帝正在裡面處理奏疏,而前來彙報訊息的金吾衛也對站在宮殿門口裡面的內宦作揖道:
“請公公轉報萬歲,五殿下入東華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