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面朝大海(第1/2頁)
章節報錯
馮浩:“你這孩子,忘了昨天你餓了誰給你吃的披薩了?剛剛還教你怎麼多露臉呢,你就是這麼對待你的馮浩哥哥的?”
“好嘛!他叫劉華,跟餘老師一樣,都是很有名的作家啊。”
有了名字就簡單多了,馮浩直接上谷姐,百哥了一下。
餘華,生於臨安,也是華夏作家協會委員會委員。
高考落榜後進入衛生院當牙科醫生。
後來發表首部短篇《第一宿舍》。
緊接著又發表了《十八歲遠行》《四月三日》等短篇,確立了先鋒作家的地位。
後來憑藉《活著》獲得義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也被法蘭西授予了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看到這裡馮浩也有些納悶,這個法蘭西怎麼老喜歡給咱們華夏人授予什麼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馮浩你愣著幹嘛呢,又偷懶!”
“來了來了。”
“喲,這小夥子是馮浩吧?”
劉華指著馮浩道:“聽說你嘴皮子很溜啊。”
“不敢當不敢當。”
王磊笑道:“嗨,他哪能跟你比啊。”
劉華:“可不敢可不敢,他可是搞脫口秀的,這個人一般人可來不了。”
何炯也領著劉華往裡走。
劉華:“你們這環境不錯啊,喲,還有借景呢?”
人工設定借景物件如山石、花木等,這在古代庭院中十分普遍,近代園林中也廣為應用。要處理好借景物件與本景建築之間的關係,必須重視設計前的相地、人流路線的組織,以及確定適當的得景時機和眺望視角等。
設計前的相地,需要顧及借景的可能性和效果,除認真考慮朝向、對組景效果的影響之外,在空間收放上,還要注意結合人流路線的處理問題,或設門、窗、洞口,以框景;或設山石、花木,以補景。
絕不是簡單的事情。
何炯指了指馮浩,笑呵呵道:“是他弄得呢。”
劉華豎起了大拇指:“可以啊小夥子,看不出來真的挺全面啊。”
王磊:“你就可勁兒誇他吧,等下他就飄了。”
馮浩看了介紹說劉華所刻畫的苦難世界中,人們在生存困境和精神異化的雙重壓迫下,呈現出貧困與飢餓、暴力與死亡交織的生存狀態。
他一方面透過對貧困與飢餓生存圖景的描摹,展現出底層老百姓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無法得到保障的狀態,深化對苦難的表達。
另一方面,透過直面暴力、血腥、死亡的場景,無情地揭露現實的虛偽面具和醜陋傷疤,將苦難渲染到極致。
對自然災害和事故、犯罪等人為禍亂的描寫經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比如《賣血記》中水災帶來了饑荒之年、《活著》中福貴身邊的親人接連去世、
他把天災當作故事的敘述背景或者一種意象來表現,這些自然災害雖然都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但並不是表達的重點,而是意在凸顯人性的流露與荒誕的現實。
劉華中塑造的人物除了受到天災人禍帶來的摧殘外,還要飽嘗“精神苦難”的折磨,比如《現實一種》中的兩兄弟被複仇的慾望所驅使等,他透過描摹人性的罪惡和人對慾望無止境的追求,呈現出“精神苦難”對人的腐蝕和由此帶來的無邊的苦難,體現出對人生存境遇一以貫之的關注,同時也流露出對人類靈魂醜惡角落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看完介紹後,馮浩本來認為劉華是多麼苦大仇深的人呢,可是這一見面,至少感覺他很快樂啊。
劉華見到餘震雲後,兩人也擁抱了一下,畢竟都在文壇,也是老相識了。
何炯笑道:“今天咱們吃飯的時候可不愁沒話題了。”
劉華:“聽說馮浩很有才華,給大家展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