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飾演孔悝的演員是被稱為海角四美的喬正宇。

由於子路死的時候是63歲,所以馮浩這會兒正在化老年妝。

帶上了鬍子,又裝上了髮套,馮浩照著鏡子還真像那麼回事呢。

嗨,還有時間,再看看臺詞吧。

嗯...這場戲是要去救人,去衛國救孔鯉,冒死衝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被砍成肉泥。

古時男子,士者戴冠,冠是一個男子身份的象徵,摘冠跟掉腦袋一樣,士可死卻不能摘冠的。

不過...被砍成肉泥啊,這也太慘了吧。

而據聞孔子聽說子路如此慘死,當時正在吃飯,有肉醬這道菜,吩咐倒掉,從此不再吃肉。

但馮浩越看越不對,這個孔鯉雖然是孔子的兒子,但好像和子路沒什麼交集,而且怎麼突然跑到衛國去了?孔鯉好像沒去衛國當過官吧?

孔鯉(前532年前481年),字伯魚。伯魚享年五十歲,先孔子而死。

據《史記·孔子世家》,周景王十三年,即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

由於孔子當時是管理倉庫的委吏,得到魯昭公賞識。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為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後世孔氏子孫以此諱鯉魚而稱之為“紅魚”,祭祖時不用鯉魚而用鯽花魚。

雖然作為孔子的獨生子,但孔鯉無所建樹,只留下了“孔鯉過庭”的典故,不可能跑到衛國去當官。

縱觀整個論語,孔鯉出現的次數比較少。而在相關的文獻中,也幾乎沒有孔子對他兒子學業上的誇讚。

而且,馮浩在系統[文學]高等級的加成中,依稀記得這裡的原文好像救的是孔悝?

孔悝是衛國大夫,是蒯kuǎi聵kuì的外甥。

蒯聵回國後,希望奪回君主之位,於是便挾持孔悝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發動政變,子路即是死於這場亂中。衛出公姬輒出逃,蒯聵繼位,是為衛後莊公。

這和孔鯉沒有一毛錢關係啊,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而子路救孔悝理由卻更加充分,因為他是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

‘蒲邑’為地名,在今中原一帶,而‘宰’是春秋時縣令通稱)。

好傢伙,這部電影要篡改歷史啊?

馮浩又找到了小白,要來了整個劇情的脈絡。

小白雖然不知道他要幹什麼,但聽說馮浩文學功底十分深厚,於是便找來給他。

馮浩望著劇情,眉頭越來越緊皺。

劇情發展是,孔鯉在父親的盛名下鬱郁不得志,眼看著自己的師兄弟們成名於各國,一怒之下前往衛國當官。恰逢蒯聵(衛靈公之子)發動政變,孔鯉被困在衛國,還被蒯聵軟禁,想以孔子的名號師出有名,孔子為此擔心不已。

而子路為老師分憂,毅然決然地冒死衝進衛國國都救援孔鯉,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被砍成肉泥。

&n完全是張冠李戴啊!”

馮浩憤怒地將紙扔在地上。

“這是怎麼了馮老師?發這麼大的脾氣。”小白連忙撿起了紙。

馮浩於是把這段歷史講給了小白聽。

小白聽得一愣一愣的,顯然有些吃力。

聽完後,他笑了笑:“嗨,現在誰拍電影不改點東西啊,正兒八經的傳記沒人看的;別忘了咱們王導是著名的商業片導演,賠本的生意他不會幹的。”

“但也不能篡改歷史啊!”馮浩仍然憤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