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沿襲唐、宋、元朝制度,繼續實行政府控制經管的朝貢貿易政策。朝貢貿易導致不斷賠本,以致“庫藏為虛”,給明王朝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財政負擔。

江浙一帶的百姓,甚至當時居住在泉州一帶的外國商團曾經協助過張士誠、方國珍等人與之爭奪天下,使朱元璋對海上貿易產生了恐懼,對於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和倭寇的猖獗,朱元璋確立了嚴厲禁止的政策。

洪武三年,釋出“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先後罷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自此,對外貿易斷絕。

........

洪武二十三年。

天下局勢,一片大好,大明隱隱有盛世之昌。

奉天殿前,滿朝文武站在兩側,臉色都有些古怪。

“八弟,今日無論如何,都不能亂說話。”

“禁海一事,父皇斟酌已久,可開不得玩笑。”

站在前列的朱棣,低聲提醒。

“知道了。”

在朱棣一旁的朱梓,很爽快的答應下來。

與此同時,朱梓的嘴角,也是微微上揚,計劃了這麼久,終於是能夠實現了。

“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金銀、銅錢、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來不許出番;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貿貨物,故禁之。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太監的身影,就出現在了他們的視線之中,宣佈詔令。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一片叫好,全都應和著。

“父皇,臣本要奏!”

朱梓看了朱棣一眼,眼神中寫滿了堅定,衝著奉天殿喊道。

話音剛落,滿朝文武都齊刷刷的看了過來,朱元璋的目光,也是看向了朱梓。

“說!”

朱元璋倚靠在龍椅上,單薄枯瘦的的身姿,卻充滿威嚴,雄厚的聲音中,帶著一些疑惑。

“父皇,兒臣認為,禁海之事不妥。”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禁海詔令一旦釋出,那漁民,和沿海的商人吃什麼。

人心不可控,為了活命,在利益的趨勢下,走私只會越發猖獗,海禁並沒有真的禁,只是讓地上的變成地下,原本的稅收通通收不到。”

“吾大明國庫空虛,以吾大明國力之強大,舍利求全,此乃不妥,請父皇三思!”

朱梓的話,十分的認真肯定。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穿越者的人,很明白禁海對大明的危害有多大,禁海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倭寇的問題,確實,表面上看,倭寇的聲音小了,但背後帶來的危害,更大。

明朝受倭寇禍害,與海禁的關聯很大,由於海禁,倭寇又需要中國的貨物交易,在買不到的情況下,就只好用搶的,而搶了一次成功,後面就會搶十次。

海禁政策造成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大明,在大航海時代中缺席,導致之後三四百年中國的全面落後。

“譚王殿下還年輕,不知道其中緣由,禁海之事,乃是民心所向,怎麼會不妥呢?”

還沒等朱元璋開口,身處前列的李善長上前一步。

“譚王,禁海一事已定,不必多說了。”

“父皇!此事不妥啊!”

“閉嘴!”

朱梓剛想說什麼,朱元璋黑著臉打斷了他,臉上已經有了些許怒氣。

禁海這件事,本就讓他氣憤,一次又一次的嚴明禁令,朱梓還出來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