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李金菊在個人微博賬號下,發了一個帖子,呼籲廣大的影迷們去觀看《午夜兇鈴》,任寒也沒有食言,上午就直接來到了酷貓公司,幫李經金菊寫了一首新歌, 《我還有點小糊塗》。

看到《午夜兇鈴》,在李金菊幫忙宣傳之下,票房的走勢如此之高,任寒心中還是有點感激她的,可是唯一可惜的是,李金菊這女生太過熱情, 任寒不得已對她敬而遠之, 想到平時對她的態度不怎麼好,任寒內心還有點自責。

至於《午夜兇鈴》這兩天的票房走勢,任寒看的很清楚,李金菊發微博幫忙宣傳,那都是起到輔助的作用,真正的硬核,還是取決於電影的質量。

幾家主流入口網站上的熱門評論,任寒也看了一下,絕大多數網友,看過《午夜兇鈴》之後,總體來說,還是正面評價,佔絕大多數。

相比較昨天,今天的票房增長了三倍,昨天那一百多萬的票房,很多人都是任寒的粉絲,有的人是因為支援他的音樂,從而走進電影院支援他的電影, 並不能從根本上說明,他們就支援《午夜兇鈴》這部電影,可是今天增長的三百多萬票房,絕大多數都是影迷花錢觀看的,這些增長的票房,才算貨真價實的票房。

網上好評如潮,也少不了差評。

任寒現在學乖了,選擇性的無視差評,他目前最關心的不是外界對於《午夜兇鈴》的看法,畢竟,任何事情,就算做的再好,也會有人吐槽,想要獲得所有人的認可,那是不可能的。

目前《午夜兇鈴》評分在影評網站上8.1 ,這個評分,別說在同型別的驚悚電影中首屈一指,哪怕就是年輕人愛看的愛情片,這個評分, 都是高分了。

目前,《午夜兇鈴》在影評網上的評分8. 1 , 這個評分,很容易在吸引一大波人,明天繼續走進電影院。

任寒開啟遠方影視的官網查詢票房,發現《午夜兇鈴》第三天的上座率,超過了85%。預售票房,已經破了五百萬。

這個預售票房很可觀,特別是上座率,85%的上座率,可以是說人氣可觀了,何況現在還是預售第三天,也就是明天的電影票,現在就有這麼高的購票率,要是到了明天白天,更是會達到一票難求的程度。

畢竟有很多人,還沒有養成在網上購票的習慣,喜歡到了電影院再購票,可能明天,有些想看《午夜兇鈴》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肯定買不到票。

見到這個購票的進度,任寒心裡就想吃了蜂蜜一樣,按照這個趨勢,對賭協議他要贏了。

任寒和蘇玥菲,正在一起交流《午夜兇鈴》,帶來的喜悅,這時候他的電話響了,電話是遠航影視的姜總打過來。

一看到來電顯示,任寒就知道這老油條,肯定是看了《午夜兇鈴》,前兩天票房成績可觀,準備展開新一輪的合作談判呢。

先前,任寒和姜總商談對賭協議,是以兩千萬的票房作為分水嶺。

現在剛剛上映兩天,目前已經有420萬的票房,明天的預售票房,已經突破了500萬,也就是說,頭三天的票房,目前已經有920萬的,照這個進度,先前商定的七天總的上映時間,想要突破兩千萬,那太容易了。

任寒記得,先前把《午夜兇鈴》的成片製作好,拿過去和姜總商談的時候,姜總那老傢伙瞧不起,覺得《午夜兇鈴》市場價值不高,一開始還不願意發行.

後來任寒沒辦法,只好和他打了個賭,決定以兩千萬的票房為分水嶺,票房如果沒有突破兩千萬,《午夜兇鈴》所有的票房收入都是遠航的。

估計姜總也看出來,按照目前這個局勢,想要突破兩千萬的票房,那太簡單了,可能這傢伙覺得《午夜兇鈴》,這部電影的油水比較豐厚,估計也想多分一杯吧。

畢竟,票房只要突破了兩千萬,那麼總的票房收入越高,那麼按照比例分成,遠航也能跟著賺一筆。

對於遠航影視來說,票房剛剛過了兩千萬,多那麼一點,他們最吃虧。

與其2000萬票房剛過一點,還不如票房不超過兩千萬,遠航影視吃掉所有的票房。

按照先前和姜總籤的對賭協議,假如,《午夜兇鈴》的票房超過兩千萬,只要沒有達到5000萬這個節點,收益六四分賬,任寒六份,遠航影視四份!

超過了五千萬,票房要是沒有達到一個億,七三分賬,超過一個億,二八分賬!任寒八份,遠航影視兩份!

對於遠航影視來說,利益最大化有兩種,要麼低於兩千萬的票房,要麼高於一個億的票房。

但目前來說,票房突破兩千萬,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先前遠航也是想到的遏制手段,看來並沒有奏效。

先前,對賭協議上只是說,遠航影視總共提供兩千塊銀屏,每快銀屏播放三次,總共播放6000場次,而且播放的地點,遠航影視說了算。

遠航影視,把絕大多數的影院地點,都安排在消費能力比較薄弱的小縣城,或者是三線城市,原本以為透過消費水平低的方式來遏制《午夜兇鈴》,儘量讓票房不超過兩千萬,看來目前他們失算了。

所以姜總才打過來電話,《午夜兇鈴》總票房,突破兩千萬,已經是大勢所趨。

對於遠航影視來說,既然票房超出了他們的預期,那還不如越高越好,雖然票房越高,遠航影視分錢的比例會降低,但是總的票房高了,遠航同樣可以分到不少的錢。

姜總打過來的電話,任寒慢慢悠悠一直沒有接,差不多持續了三十多秒,蘇玥菲看了,臉上帶著一絲抱怨說:

“任寒,你幹嘛不接姜總的電話呀,人家找你可能有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