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動刀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祁鎮沉思良久,心中暗暗盤算。
關於太醫院的弊病,他當然清楚,只是一直忙著南征北戰,無暇顧及。
現如今土地改了,科舉改了,海禁也解除了,是時候發展一下醫學了。
堂堂皇家太醫院出現這樣的情況,問題還要從根源說起。
朱元章開國之初,為了快速穩定天下局勢,想出一個絕妙的點子——戶籍制。
這是一套空前嚴密的戶籍和賦役制度,不僅是朝廷徵收賦役的依據,還成為大明幾百年來組織生產、控制百姓、加強統治的工具。
中原大地久歷戰亂,早已苦不堪言,就連被譽為魚米之鄉的揚州都變得十室九空。
為了儘快恢復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就必須要儘快統計全國戶籍。
於是朱元章下令,對全國戶口進行核查,並整頓戶籍,打造黃冊,強化賦役管理。
黃冊制度的比以往的戶帖制度更加詳密,詳細登記了每家每戶的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照職業將戶口分為民、軍、匠三大籍。
民籍除民戶外,還有儒、醫、陰陽等戶。
軍籍除了軍戶以外,還有校尉、力士、弓、鋪兵等。
匠籍,也就是登記的手工業戶。
另外還有灶籍,登記製鹽戶。
為了控制人口流失,朱元章特意規定,戶籍不能隨意變更,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醫、卜者土著,不得遠遊。
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視為遊民,則逮捕之。
這種制度下,農民會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世代為農。
若僅僅從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來說,戶籍制是有利的,可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卻是弊大於利。
農戶世代為農,匠戶世代為匠,軍戶世代從軍,整個社會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談何發展?
這農戶世代為農也就罷了,可是這匠戶、醫戶也要世襲,本身就很不合理。
特別是從醫者,如果天資不夠,或者是學藝不精,卻又不得不出堂坐診,給人看病,這不是笑話嗎?
因此,朱祁鎮一旦騰出手來,立刻就對戶籍制動了刀子。
從正統十八年開始,正式廢除戶籍制,農戶不再被死死束縛在土地上,可以學一門手藝,做個匠人,也可以去作坊做工,還可以經商,朝廷完全沒有限制。
從醫者,也不再世襲,有興趣就學醫,沒興趣的,愛幹啥幹啥,反正朝廷不管。
其他非醫籍也可以學醫,完全都是自主選擇。
如此一來,不但充實了社會上的勞動力,更是將以往不合理的地方徹底消除。
天下百姓的戶籍制是取消了,可是,太醫院仍是世襲制,這一點卻沒有變。
若是尋常百姓,學不學醫全憑自己意願,可是,太醫院是朝廷的正規機構,太醫也是有品階的!
如王思祖這個院首,乃是正兒八經的正五品。
就算是知縣大老爺,不過是個七品,見了人家王太醫,也要尊稱一聲院首大人。
而且,這個職位也是可以世襲的!
也就是說,王思祖退休以後,可以讓自己的兒子繼續擔任院首。
不管他兒子的醫術如何,哪怕爛成一坨屎,人家也是院首。
朱祁鎮沉思許久,這個制度極其地不合理,該動一動刀子了!
“懷恩!”
“奴婢在!”
“看看內閣誰當值,都叫過來,還有,把吏部尚書也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