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盞燈飛走六盞,還有一盞現場表演了個空中自燃。

第二次試驗結束,按計劃進入目標區的只有三盞。

在這三盞燈下面綁著的磚頭,只有一塊落在了靶區。

這一次的實驗並不是以載人為目的,而是投彈。

想要把炸彈投到目標位置,不但需要精準的測算,讓孔明燈飛到目標上空,還需要有一套控制引線的裝置。

透過計算,得出孔明燈飛行的時間,抵達目標上空的時候,引線點燃,炸彈脫落。

整個過程需控制的極為嚴密,任何一處環節出現紕漏,都無法實現精準投彈。

方才進入目標區域的三盞燈,只有一盞燈下拴著的磚頭準確降落到靶區,另外兩塊磚頭,第一塊掉的早了,第三塊卻是晚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十盞燈只成功了一盞。

不過,就這僅有的一盞,已經給了大家足夠的信心。

接下來就是查詢問題,分析總結,對方案進行調整。

關於氣流的測定,引線的長度,機扣裝置的靈敏度……

所有的細節都需要不斷調整,不斷實驗,積累資料,再次調整,再次實驗……

這個過程極為繁瑣,好在科學院並不缺人,也不缺錢,孔明燈的製作工藝也不難,只是每天的實驗至少需要數百盞燈,對於材料的消耗太大。

貝琳和梅純曾試過用紙,但是紙湖的燈太輕,稍微有些氣流就飄走了,方位完全無法控制,而且很容易自燃,最後只得放棄。

到了後來,市面上別說牛羊皮,連狗皮都沒有了!

一盞巨大的孔明燈升起,這盞燈與當初梅純製作的那一盞大小相彷,裡面是可以坐人的。

在燈罩的外面還寫著觀察一號幾個大字,表面這盞燈的用途。

而且,底部的藤框繫著一根繩子,就像是放風箏一樣,牢牢拴在地面上。

大約過了兩刻鐘,觀察一號緩緩降落。

“風力五到六級,風向東南,風速九到十二!”

得到資料之後,各小組立刻拿出紙筆計算,然後得出資料。

“各小組注意,第十七次實驗,暨第一次實彈演習,共三十盞,現在放飛!”

“一號放飛完畢!”

“二號放飛完畢!”

“三號放飛……”

天近傍晚,太陽正在緩緩落山,夜幕漸漸籠罩在天空。

演習區域早已被封鎖起來,任何人不得靠近,在一個方圓百步的範圍內,擺放著大量的稻草人,還有一些臨時搭建的房屋。

一盞盞孔明燈升起,緩緩飄蕩過去。

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現在對於空中氣流的測算技術已經日益成熟,此次放飛的三十盞燈,大部分都按照既定路線航行,掉隊的只有寥寥數盞。

“一號抵達目標區域!”

“二號抵達目標區域!”

“三號偏離!”

三十盞燈,六十名記錄員,每兩人一組,其中一人用望遠鏡盯著自己的燈,另一人負責記錄。

“四號抵達目標區域!”

“五號偏離……”

“六號……不好,六號攜帶的炸彈提前脫落!”

轟!

六號燈攜帶的炸彈掉落下來,在落地的剎那發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