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四年,朱權病逝,年僅三十一歲的朱奠培以世孫的身份繼承王位。

然而,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之間的恩恩怨怨,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

雖然朱權無意權勢之爭,可是,他的後人卻感覺吃了大虧,復仇的種子就此埋下,從此以後,世代寧王都以造反為己任。

這場造反足足謀劃了三代人,直至正德年間,第四代寧王朱辰濠終於忍不住了,舉兵十萬,一路打到南京,結果,朝廷平叛兵馬還沒到,就被突然冒出來的王守仁給收拾了。

這時候的朱奠培,還沒有很強的造反慾望,但是,他有野心。

他不甘做一個圈養的閒王,所以才給後代灌輸造反的理念,並最終付諸於行動。

可是,時代變了。

朱祁鎮並沒有打算把這些藩王當豬養,因為……浪費糧食!

在大明朝,王爺的俸祿很高的,親王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

這還只是表面上的,背後的利益,更是無法估量。

就算王爺們都規規矩矩的,不去與民爭利,可是,他們在家裡閒著沒事幹,就整日生兒子,這些兒子又生更多的兒子,養到最後,半個大明都要被他們吃掉!

與其讓這些王爺糟蹋糧食,為何不撒出去……放養呢?

我給你錢糧兵馬,武器裝備,你看上哪塊土地了,自己去打啊!

打下來,歸入大明版圖,你來親自坐鎮。

如此一來,藩王就不再是一個稱號,而是重新有了封國。

在封國之內,藩王就是皇帝。

這樣做當然有隱患,因為自從靖難之後,藩王不掌兵已經成為祖訓。

不過,朱祁鎮不擔心這個,想要避免靖難再次發生,很簡單,只需要有足夠強的實力就夠了。

想造反,來呀,只要你能頂得住大炮的轟炸,隨便造!

如果有野心,又不敢造反,那好,給你選地方,去發洩你的怒火吧!

當然了,給這些王爺們選的地方,儘量避開了友好鄰邦,比如說朝鮮、琉球、蝦夷等忠實小弟。

至於倭國,還要按月給大明上交駐軍費,暫時動不得。

寧王朱奠培看到眾人都在觀望,率先坐不住了。

他的祖上,距離當皇帝只有一步之遙,如今有了機會,怎能放過?

不過,他的心思可不止這些,大明疆域之外的土地,有富庶的,也有貧瘠的,先到先得,晚了就沒了。

想要佔個好地方,就不能讓別人搶了先。

“諸位不如沉下心來,仔細地想一想,皇上此舉,究竟是何用意?”

聞聽此言,襄王朱瞻墡不滿道:“不如寧王先說一說,您這番話究竟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