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時分,升龍城北門大開。

以恭王黎克昌為首,前來投誠的安南百官和將士們分列兩側,跪迎明軍入城。

日月旗下,浩浩蕩蕩的明軍開進升龍城,先是接管了城防,然後迅速佔領各個要道。

張輔一馬當先,看著洞開的城門,眼裡卻溼潤了。

永樂二年,自稱安南王室的陳天平借道寮國,來到大明尋求庇護。永樂四年,太宗皇帝朱棣派都督黃中率五千名士卒送陳天平回國,副將為大理寺卿薛巖。

沒想到,把持安南朝政的黎季犛派人埋伏在半路,截殺陳天平,薛巖也一同遇害。

朱棣聞訊大怒,同年九月,欽命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領豐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將軍,會同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討安南。

可惜朱能在軍中病逝,張輔便接替了他的主帥之職,率軍挺入安南。

第二年,明軍連續攻下升龍和清化,改安南為交趾,從此,期伐罪以弔民,將興滅而繼絕,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

可是,自此以後,安南舊臣叛亂不斷,眼看事態控制不住,由沐晟領徵夷將軍印,再徵安南。

不料這次戰局卻非常不利,沐晟在生厥江與安南叛軍激戰,因輕敵遭到慘敗,參贊軍務的兵部尚書劉俊突圍不成,自盡而死,交趾都司呂毅、參政劉顯等人皆戰死,安南形勢大亂。

朱棣迫不得已,再度啟用張輔為主帥,發兵二十萬與沐晟協同作戰,這時的大明正忙著北征蒙古,因此要求張輔必須儘快平定安南事態。

然而,就在張輔一路高歌猛進之際,明軍第一次北伐卻遇到重大挫折,淇國公丘福、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遠率十萬大軍北征本雅失裡,結果在臚朐河遭蒙古軍伏擊,丘福等皆陣歿。

朱棣震驚之餘,又見張輔獲勝,認為安南不足為患,於是命沐晟留守,召張輔回京,準備親自率領大軍北征蒙古。

永樂八年,朱棣親征漠北得勝而歸,陳季擴趁機派使臣胡彥臣入賀並求封,朱棣一時高興,特授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其屬官分授都指揮、參政等職,然而陳季擴的本意是求封為安南國王,遂繼續稱兵作亂。

由於明軍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無法討平陳季擴,為了徹底平定安南之亂,已經騰出手來的朱棣命令張輔三徵安南,迫令陳季擴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則以武力討平之。

永樂十年,張輔與沐晟會師於順州,與安南軍在愛子江決戰,安南軍大敗,陳季擴隻身敗走寮國,張輔命指揮師佑率兵追擊,連破寮國三關,終於在蒙冊南磨將陳季擴活捉,押送京師,至此,安南全部平定。

此時,北元勢力捲土重來,朱棣再次召回張輔,第二次伐漠北。

留守交趾的明軍缺乏治理經驗,遇到問題只會用武力鎮壓,再加上官吏之間又勾心鬥角,安南民心不附,從此叛亂不斷,此時的大明已遷都北京,防禦重點逐漸北移,交趾便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

永樂二十二年,仁宗皇帝朱高熾繼位,次年去世,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由於大明連年來南征北戰,六下西洋,國庫空虛,朱瞻基認為安南之地一方不靖,屢勤王師,便下旨撤兵,檄文傳至安南各州,鎮守在當地的明軍守備們,既是鬆了口氣,可同時,卻又滿肚子的不甘。

誰都知道這樣耗下去不是辦法,也誰也都明白,大明花費了無數錢糧,無數軍馬進入於此,明明屢戰屢勝,明明已佔據了安南,明明無數人鮮血灑在此,換來了安南國闢為州縣,納入大明的疆土,可最終,一切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