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是朱祁玉從來沒有考慮過的。

他打小接受的教育,是推崇聖賢,遵循禮制。

只記得,上古時期,有三皇五帝大治天下的傳說,然後夏到商,商到周,周公制定了周禮。

再然後,孔聖人的儒學將周禮發揚天下,流傳至今。

可是,這個禮制是怎麼來的,好像……沒人給自己講過……

而自己讀書的時候,也從未思考過這一類的問題,如今皇上提出,不由得讓他陷入沉思。

朱祁鎮似乎早就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便繼續講吓去。

“在殷商王朝,世間是不存在禮法這個東西的,因為殷商王朝本就是部族合盟,每個部族有各自的規矩就夠了,可是,到了周朝,天下歸一,中原王朝的地域不斷壯大,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對天下百姓進行約束,周禮才應運而生。”

朱祁玉聽到這裡,若有所思道:“殷商王朝……不是大一統天下嗎?”

“應該算是部落聯盟的形式,”朱祁鎮如實道,“夏朝究竟是什麼樣子,由於沒有文字流傳,早已無可考證,殷商王朝卻是有文字的,十二天干便是商朝十二個大部落的圖騰,他們一起輪流執掌朝政,可是,後來的紂王家族打算獨攬大權,由此遭受了其他部落的反對,其中的姜氏部落便轉而輔左來自隴西的姬姓家族,一舉推翻紂王,建立了周王朝。”

“周代商之後,才有了天下的概念,周公自詡天子,制定禮法,便是為了約束世人。孔聖人對周禮倍加推崇,將其融入到儒學理念。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天下讀書人只讀四書五經,自然將孔聖人的話奉為真理,可是,他們口口聲聲推崇祖制,卻閉口不提周王朝的井田制,吾弟不妨回過頭來想想,這其中真的沒問題嗎?”

朱祁玉感覺自己的腦子有點亂,在他的印象中,但凡有人敢質疑孔聖人的話,無異於自尋死路。

天底下的讀書人會用唾沫把你噴死,就算你是皇帝,也不行!

可是,皇上所說的這些話,又該怎麼解釋呢……

“世人將周公、孔子列為聖賢,推崇他們行為和所制定的禮法,可是,時過境遷,任何制度方法總有與時代脫離的一天,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地遵循古人之法,而是要主動做出改變。假如今天,朕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朕也不會要求後人必須遵循這個法子來治理天下,你明白了嗎?”

朱祁玉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問道:“皇上所說的祖制不能一成不變,便是這個道理?”

“當然!”

朱祁鎮繼續說道:“太祖皇帝時,大明剛剛建立,天下初定,亟待休養生息,壯大國力,因此,當初制定的戶籍制、屯田制、海禁等策略,在當時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到了今日,已經過去了百餘年,我們還要一成不變地按照太祖皇帝制定的規則來治理天下嗎?”

“難道說百年之後,甚至幾百年之後,大明還是太祖時期那個大明?你可知道,遠在西洋的奧斯曼帝國,佛郎機國,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嗎?他們的武器每天都在革新,若是有朝一日,他們駕著堅船利炮入侵大明,我們拿什麼去抵禦?”

“遠的不說,就是朕親征漠北,太祖、太宗皇帝都沒有徹底平定漠北之患,朕卻做到了,靠的是什麼?將士們拿的是改良的火器,而不是祖制!”

說到這裡,朱祁玉才有了一種頓悟的感覺,這一次打仗和以往大不同,以往是拼人數,拼補給,拼戰術,可是,這一次拼的卻是銀子。

新式火器威力巨大,但是造價也不菲。

這一場仗打下來,耗費了一千多萬兩銀子。

可是,成效確實有目共睹。

在新式火器的壓制下,無論是瓦剌人,還是韃靼人,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就好比一個壯漢去欺負一個三歲孩童,雙方的實力根本無法放在一起比較。

然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科技的發展。

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技術改良,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費了朝廷幾百萬兩銀子,才有今天的成效。

朝廷現在需要的是改良創新,還是遵循舊制……

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可是,朱祁玉還是不懂,為何這些東西,書本里從未出現過。

為什麼那些當世大儒,從來不教授這些學問?

難道聖人說的話,也會錯?

朱祁玉自幼讀書,讀的也是儒學,這樣的結果,對他來說無異於天翻地覆,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

“回皇上,臣弟以為,古人所推崇的忠孝仁義,放在任何時代,都是治世之道,不得隨意摒棄!”

朱祁鎮卻搖了搖頭,說道:“天底下的讀書人都講究仁義為先,此乃孔聖人所說的治國之道,可是,為何我朝既倡導仁義,卻要對瓦剌人、韃靼人刀兵相向呢?若是按照讀書人的說法,我們應當用仁義去教化他們,否則的話,就是不尊聖人之道,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