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善長、劉伯溫幾人怪異的目光中,周止若三女對著宋玄行禮後便紛紛告退。

待幾人離開,宋廉這個分管禮教科舉等事務的老頭子便直接開噴了。

“陛下若是有需求大可去後宮關上門愛幹嘛幹嘛,但這御書房,乃是處理國事之地,神聖無比!豈可在這等地方白日宣淫?”

宋玄乾笑了一聲,道:“之前太上皇到訪有事要談,朕便將皇后貴妃等人喊來與太上皇見禮,並非愛卿等人所想那般。”

御書房這地方,是處理國事接見朝臣的皇家重地,把後宮嬪妃喊到此地確實有些不合適,也難怪宋廉這個老頭子看不過眼。

宋廉還想繼續說些什麼,但被劉伯溫攔住,打了個圓場,“便是普通人家新婦過門,第二天也是要給公婆敬茶的。

這個,臣等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說著,他又碰了碰李善長,李善長好似如夢初醒般將一份摺子呈上。

“陛下,臣等散朝後一起協商完善了一番科舉各項事宜,還請陛下過目。”

宋玄接過摺子看了一眼,道:“效率很高嘛。”

快速瀏覽了一遍,和他記憶中明朝的科舉制度差不多。

首先是縣試,府試,過了就是童生,童生有資格參加院試,考過之後便可稱之為秀才。

秀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也就是省級考試,考核透過可稱之為舉人,舉人這個層次便有了做官的資格。

鄉試之後是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來自全國各省的舉人一同參加,上榜者便是貢士。

最後,貢士將會在皇宮中參加最後一場的殿試,殿試結束考生可得到進士的尊貴榮譽。

殿試不是以淘汰人為目標,而是為了排出名次,選出一甲進士,二甲進士,以及三甲進士。

“陛下覺得如何?”

眼見宋玄將摺子看完,李善長有些緊張的問道。

科舉作為為國選材的根本制度,歷來都是大事,尤其是此次他作為武朝第一次科舉的第一主事之人,也是慎之又慎。

宋玄稍一沉吟道:“武朝初立,需要的官員數量極大,你們摺子上的錄取數量,需要做些修改。”

宋玄指了指摺子道:“比如鄉試,朕看你們給的建議時前三十名方才可以得到舉人的稱號,這個數字太少了!

擴充到八十人或者是一百人!

後續隨著我武朝疆域的不斷擴充,舉人的數量也要不斷增加。”

“陛下聖明!”李善長自然不會有意見,連忙點頭應是。

“還有會試,按照你們的意思,全國只取前一百名成為貢生,這個數字也要提升,擴充到兩百人。”

貢生之後是殿試,只要參加殿試,這些貢生都可以成為進士,只是名次不同罷了。

也就是說三年一次全國範圍內的科舉,走到最後也只能選拔出兩百名進士,而只有成了進士,才算是真正踏入了官場,起步那就是七品縣太爺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