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大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凡是詞識字的人,幾乎都要湊出一篇文章來投稿。

十幾天的時間裡,足有五千三百篇文章湧入投稿的信箱。

不過這五千多篇投稿當中,至少有三千篇可以用“低幼”來形容,明顯詞彙量都不過關,幾百詞彙量的人寫千字的文章,內容難以入目。

還有一些更是彷彿《平安經》,通篇廢話堆砌,如同用電腦隨機生成的一般。

在看到這些文章之後,馬哨不禁對徵文規則的設定感到後悔。

早知如此,他應該只面向上過高年級和數理進修班的人徵文,現在一大堆低年級和掃盲班的人來湊熱鬧,給審稿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

不過他依然決定親自審稿。

投稿數量雖然多達五千,但審稿倒也不算太麻煩。

首先他吩咐人將投稿分成兩組,一組來自低年級和掃盲班的學員,一組來自高年級和數理進修班的學員。

對於前者,馬哨的審稿速度大約是十秒鐘到半分鐘,掃幾眼開頭結尾便算結束,日審千篇。

這不禁讓他想起了前世的高中語文閱卷,雖然他前世是物理老師,但也親眼見識過語文老師流水線式閱卷的場景,速度就像他這般一樣。

低年級組的幾千篇文章雖然普遍不怎麼樣,但也有幾篇不錯。

說不錯既是因為內容確實還行,更重要的是作者。

這幾篇得到馬哨讚賞的低年級組文章,作者都是十歲以下的孩子,內容雖然不算頂尖,但潛力可嘉,所以馬哨決定為他們設定一個“特別鼓勵獎”,獎品是幾本書。

用十幾個小時的時間解決掉大部分湊熱鬧的投稿,餘下的文章便要仔細些看了。

對於高年級組的文章,馬哨至少也會看半分鐘,有些則會全篇看完。

凡是讓他看完全篇的,基本都可以得到一份鼓勵獎,獎勵十美元。

審稿和投稿是同步進行的,每天都有人來投稿,馬哨也每天都會抽時間來審稿。

隨著時間逐漸接近截止日期,每天送到馬哨這裡的文章數量也不斷減少。

不過文章的質量卻明顯提升。

這些不急不慢的寫作者,顯然有著更充分的耐心,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了細緻的打磨。

時間到了12月31日,在這天晚上,阿帕奇通訊社的徵文大賽便將結束,停止接受投稿。

不過一直到傍晚,眠熊城裡依然有人在埋頭寫稿。

一個男子嘴裡叼著菸斗,房間裡瀰漫著層層煙霧,在他面前擺放著一紙文稿。

文稿上用異常整齊的字母書寫全篇文章,看上去幾乎像是印刷品。

旁邊還堆放著許多廢稿,都被搓成紙團,七零八落地分佈在桌面和地面上。

“還不吃飯?”一個女人走進來。

男子皺著眉頭,目光依舊停留在文稿上:“我總覺得還差點什麼……”

女人過來看了一會:“愛爾蘭大饑荒——你這個標題看上去一點都不吸引人,簡直和沒有一樣。”

“那你說應該用什麼標題?”男人問了句。

女人思考了一會,隨即也不回答,而是直接拿過羽毛筆,在標題前後各添了寫字。

原本的標題是《愛爾蘭大饑荒》,經過修改的標題則是《震驚!愛爾蘭大饑荒的真相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