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目前酵母菌的品質。”

【優良酵母菌佔比64%,劣質酵母菌佔比31%,有害酵母菌佔比5%】

陳誠心裡一驚,同時也找到了問題所在。

“這個品種的酵母菌在繁殖幾代過後,變異的數量太多,影響了啤酒的口感。”陳誠率先下了這個結論。

學過中學生物的都知道,有性繁殖比無性繁殖更容易發生基因變化。

無性繁殖透過有絲分裂或無絲分裂,可以理解為是對上一代基因的複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一代DNA的全部特徵,產生變異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在DNA複製時出錯,那叫基因突變。

有性繁殖有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過程,DNA的分裂和重新組合過程,這種基因重組的方式本身就是父本和母本的基因重新組合的過程,後代的基因自然都會發生變化。

而在生產啤酒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啤酒的口感品質穩定,肯定是需要酵母菌的基因越穩定越好。

因此,要極力避免酵母菌發生有性繁殖。

而酵母菌的四種繁殖方式種,芽殖、裂殖、芽裂都屬於是無性繁殖,就只有孢子屬於有性繁殖。

所以陳誠覺得,問題肯定都出在酵母菌的孢子繁殖上。

原本篩選出來的100%的母本酵母菌,幾代繁殖之後竟然劣質酵母菌佔比超過了30%。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酵母菌的孢子增殖是在酵母菌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才會大面積發生。

整個模擬過程,超級計算機都是用的最標準的空氣和溫度控制,而且電腦模擬又不可能出現機械故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陳誠點開了超級計算機的模擬過程,重新播放了一遍。

這次,他用特殊試劑給酵母菌做了標記,如果它出現了孢子增殖,那陳誠會很明顯觀察到。

果然隨著酵母菌的不斷繁殖,孢子增殖產生的酵母菌數量越來越多。

“停!”陳誠大喊了一聲。

他從模擬的虛擬3D影象中,挑出了一個具有孢子增殖前兆的酵母菌,然後放大,仔細觀察了起來。

這個酵母菌明顯體積更小,細胞裡面的其他結構看起來也更弱小。

總之就是病懨懨的感覺。

“這就算是營養不良嗎?”

陳誠疑惑著往後面播放模擬過程,並降低了播放速度。

然後他發現,這個營養不良的酵母菌菌體來源還是孢子繁殖。

“這就很奇怪了。”

陳誠放大觀察視窗,繼續往回倒放。

很快,他找到了原因。

從最開始的某兩個酵母菌開始孢子繁殖後,它們的後代就呈現除了營養不良的個體特徵。

然後這些營養不良的酵母菌開始大範圍地孢子增殖,越來越多。

而他注意到,此時整個麥芽溶液裡面各項資料都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並不是環境因素造成了它們的營養不良,而是它們本身的基因。

為什麼會這樣?

陳誠疑惑地挑出一個營養不良的酵母菌細胞,然後調出了它的基因資訊,與正常的酵母菌基因進行對比。

系統很快就給出了兩者不同的基因序列段,並標識出來,這個基因片段影響的是酵母菌的營養物質吸收。

結論很明顯了。

酵母菌在進行孢子有性繁殖的過程中,由於兩者基因重組,反而容易造成隱性的營養不良基因表達。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