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7章 曲折的研究過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般情況下,成熟的葉片不會再產生新的植物細胞,成熟的植物細胞也不會再分裂出新的細胞。
所以陳誠只能把想法暫定為讓成熟的細胞再次生成新的葉綠體。
而且也不敢保證自己的這個想法能不能實現。
一般來說小麥的全生命週期內,共計生長1218片葉片。小麥的葉片多少與播期、播深、水分和營養狀況有很大關係。
大多數葉片在小麥生長前期出現,並隨著植株成熟而脫落,一般成熟後的小麥,主莖地上節有四到六片葉,多數五片。
冬性小麥比春性小麥葉片多,生育期長的主莖葉子就多。凡是冬前未透過春化的小麥植株,冬後的春生葉片大多為67片,以6片居多。
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種葉片數不同,同一品種播期不同,葉片數也可不同,一般八至十四片。
所以在不改變品種基因的情況下,現在這季小麥的葉片數量是固定的,且已經到了成熟體,葉片不會再增加了。
這些基本原理都說明了只能從現有的葉片上去想辦法。
嘗試透過拯救葉綠體來挽救小麥。
“給我展示一遍葉綠體在細胞內從產生到消失的過程。”
【好的】
一個3D虛擬的細胞影象被調了出來。陳誠可以看見是一個剛發育出來的植物細胞。
在細胞發育成熟之前,葉綠體以出芽或均裂為二方式增殖,隨後基粒、類囊體片層數增加,體積增大,細胞的體積也在不斷增大,這是細胞的早期發育階段。
細胞成熟後30天內,葉綠體發育成熟,與光合速率有關的數量性狀(葉綠體大小,基粒數,類囊體垛疊數等維持一生中最高值。基質電子密度較高,但基粒排列有時不整齊,葉綠體隨之發生變形,周圍常見小囊泡。
葉片定長30天后,葉綠體變小變少,基粒排列紊亂,基質電子密度降低,嗜鋨顆粒變大,逐漸趨向衰老。
透過對小麥葉片葉綠體超微結構觀察,陳誠瞭解了葉綠體在生命週期內的變化邏輯。
要讓失去葉綠體的細胞重新產生葉綠體,就得從葉綠體的產生原理出發。
而葉綠體的來源就是前質體。
前質體是各型別質體的前體,可以轉變成為葉綠體、白色體和有色體。
前質體存在於植物分生組織尚未分化的細胞中,被兩層膜包被,內部含有基質和作為類囊體前驅構造的內質網以及質體基粒。
前質體最初缺少層膜結構,當它在光照下分化成為葉綠體時,前質體的內膜形成扁平囊泡,並逐漸排列產生基粒和基粒間膜結構。
陽光激發葉綠體蛋白的合成與轉運,內膜向內形成膜泡,透過組裝蛋白質和葉綠素等發育成成熟的葉綠體。
前質體那裡含量最多?
當然是根莖的分生組織細胞中。
前質體作為分生出來的新細胞的一個組成成分,是一個種細胞結構,屬於大分子。
這種大分子是不可能直接被成熟細胞吸收進去的。所以現在的問題到了如何讓成熟的細胞產生前質體。
雖然還未找到最終辦法,但一步一步在往前推進,陳誠覺得勝利就在前方。
“能不能研發一種促進前質體生成的激素施灑給小麥呢?”陳誠突發奇想地想。
既然有想法,那就趕緊做模擬實驗。
反正超計算機又不收取聲望值。
“搜尋在細胞分化中,是否有促進前質體分化的激素?”陳誠道。
【好的】
半分鐘之後...
【沒有】
陳誠滿臉黑線,你這說得也太直接了吧。
不過想一想也是,這種常見植物早就被全球的科學家們研究透了,肯定不會有還有未發現的全新激素。
可這會兒時間緊急,那麼多野生植物,到哪兒去找到能產生這種激素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