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7章 四大糧商的苟且(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到陳誠臉上的震驚,韓琪笑了笑。
華農集團在華夏內耕耘農用品幾十年,一步一步發展成華夏最大的本土農用品集團,除了擁有可以與四大糧商稍微抗衡的技術,剩下的就是對市場的充分了解。
這也是韓琪認為自己有跟陳誠談合作的價值之一。
論技術,整個華農集團的技術專家綁一塊可能都不是陳誠的對手,但論市場的敏銳力,韓琪自認為華農集團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連四大糧商也不行。
陳誠問:“糧食價格變化,中良集體肯定比誰都清楚,而且國家賦予了它調控糧價的責任。就我自身的感受來講,也沒有感覺到每年的糧價有較大波動啊?”
韓琪反問道:“那你是不是聽說過中良緊急調配某種糧食,以保障市場供給呢?除了水稻、小麥和玉米等幾種主要糧食,你有沒有經常聽見某地大蒜、大豆、生薑等缺貨導致價格飆升呢?”
陳誠認真回想了一遍,然後不自主地點了點頭。
這種新聞倒是真的經常有聽到。
“所以,這裡面都有四大糧商的影子?”
韓琪微微頷首,繼續道:“華夏國內百分之六十的農用品公司,都有四大糧商的參gu,而這百分之六十的農用品公司控制了超過百分之七十的農用品市場。
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漲某種農產品種植所必須的的農藥、肥料等農用品的價格,透過價格影響農民下一季的農產品種植選擇,從而實現對市場的控制。”
“就憑這個手段他們就能控制整個華夏的糧食市場?”
陳誠有些不可思議,畢竟華夏這麼大,農產品種植品種豐富,就憑這個手段,恐怕很難控制華夏的糧食市場。
“說控制也不完全對,應該說是擾亂吧。越亂他們越有機會從其他地方下手。”
“農用品價格真的對農民種地影響很大嗎?”
陳誠換了誠懇的態度,因為韓琪說的這個資訊對他的震動真的挺大的。他迫切地想要知道整個過程的邏輯性。
韓琪道:“這麼給你舉例吧。一畝水稻,按畝產1200斤算,稻穀市場價在2元/斤,一季水稻一畝收成也就是2400元。你知道農民種植一季水稻要花多少錢嗎?”
陳誠搖搖頭。
“除去人工,1400元。”
“這1200元就是農民要買農藥、化肥等農用品的花費?”
韓琪點點頭:“這還沒算運輸,灌既的費用。”
陳誠知道在水稻實驗過程中,一季水稻要用到除草劑、殺蟲劑(螟蟲,飛蝨、殺菌劑(稻瘟病,紋枯病,細條病、生長調節劑等農藥產品,還要根據水稻生長情況施加磷肥、氮肥和鉀肥。
用到的農用品確實不少,只是他們做實驗都是要多少就去實驗樓領多少,從來沒計算過它們的價格。
聽韓琪這麼一說,他有些如芒在背的感覺。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從來不是那麼輕鬆的。
韓琪又道:“你想,如果農民知道下一季水稻的農藥和肥料價格上漲了很多,他們還會不會選擇種植這種糧食?全國如果有10%的農民換種其他糧食,那來年這種糧食的價格就有高於10%的價格波動。
四大糧商也就有了可以操作的空間。”
“原來是這樣!”陳誠捏了捏拳頭,但沒讓韓琪看見。
“那他們怎麼在其中賺錢呢?”陳誠又問。
“搗騰糧價,中良高價收,他們就高價賣,中良低價賣,他們就低價買。一來一回,利潤就出來了。